本报记者 梁 静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发布通知,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统一组织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2次眼保健操。通知下发后,利通区各学校积极响应,引导、鼓励中小学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参与度高的大课间形式,将“阳光体育大课间”与体育课、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运动快乐的同时掌握锻炼方法。
举手、抬脚、弯腰、转身……在利通区第十一小学,同学们伴着音乐节奏做《本草纲目》体操。学校党总支书记王英介绍,这是学校融合中医药知识自编的体操,旨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
利通区第三小学为低年级学生准备了多种益智玩具。在课间,孩子们围在一起,或玩成语接龙,或二人一组进行拼字比赛,还有七巧板、数字华容道、魔方等,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实现手、脑、眼结合练习。“愉悦的课间游戏既能锻炼孩子身体,又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实现‘快乐与文明’的双赢。”利通区第三小学副校长马彦林说。
云手、剑指、托掌、亮相,又到大课间,在利通区第八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一招一式板眼相宜、韵味十足,尽显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该校将戏曲操融入课间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丰盈了精神世界。“通过学习戏曲操,孩子们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还提高了心理素质,传承了中华戏曲传统文化,激发了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该校校长白红梅说。
德育在课间活动中同样大有可为。在利通区第九小学,学生在红色教育长廊里开展“星火阅读”,沉浸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利通区第十六小学依据“石榴籽中队”评价方案,进行每月活力“石榴娃”评选,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激励的育人新生态,让每个“石榴娃”在运动中收获强健体魄与健全人格,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为保障校园体育活动见实效,利通区要求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对之前开设的‘体育+综合体能+益智类游戏+民间传统项目’等特色活动进行优化,各校要根据现有条件重新规划校园场地、配齐游戏用具、坚持常态管理以满足学生课间活动需求,共同探索具有利通特色的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利通区教育局局长周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