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茜
春节期间,自治区政协调研组来到固原市,看望慰问原州区古雁街道小川子社区“695厂”生活困难退休职工赵文满。彼时,75岁的他正在屋内全身心地照顾轮椅上的妻子。
1971年,赵文满告别部队,转业进入“695厂”,与同为该厂职工的冯桂英携手走过岁月,养育一双儿女,日子虽平淡却满是温馨。“1994年,老伴因从事有害工种,提前告别了工作岗位。次年,我也从厂子买断工龄,为了撑起这个家,四处奔波打零工维持生计。”赵文满告诉记者。直到2011年,他终于领上退休金,生活似乎看到了些许曙光。
1995年,家中长子小华(化名)步入婚姻殿堂,新生命的延续让这个家庭愈发热闹。2004年、2006年,两个可爱的孙子相继呱呱坠地,随后,两个乖巧的孙女也来到这个世界,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生活被幸福填得满满当当。
然而,命运却总爱捉弄人。“大孙子和小孙子在5岁时,渐渐出现肌肉无力、智力发育迟缓的症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最终得知孩子患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肌肉疾病。”赵文满谈及此事,眼神中满是无奈与痛心。这些年,孩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瘫痪在床,儿子和儿媳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一家人四处求医,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老两口的肩上,每月8000元的退休工资,在巨额的医疗费用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
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梗导致赵文满的妻子瘫痪在床,还伴随着心病、肾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从此生活无法自理。面对接二连三的变故,赵文满毅然决然地扛起照顾妻子的重任,守护在她身旁。喂饭、翻身、擦洗、按摩……这看似简单的“流水线动作”,赵文满一做就是十余年,从未间断。在赵文满的精心照顾下,妻子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从起初的完全不能自理,到后来能慢慢翻身,再到如今能借助拐杖和轮椅进行一些简单的行动,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凝聚着赵文满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可两个孙子的病情,始终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赵文满的心头。“为了给孩子治病,我们跑遍了北京、西安等地的大医院,医生说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进行干细胞移植。”赵文满说着,眼眶不自觉地红了,声音也微微颤抖,“全家人为了孩子,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50多万元。”即便如此,命运还是如此残酷,虽然进行了手术,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两个孩子。
了解到赵文满家的艰难处境后,自治区政协积极协调固原市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固原市民政部门迅速跟进,正在为赵文满落实临时救助政策;残联进一步落实邻里照料项目,为其适配电动轮椅等,还贴心地提供护理床、尿不湿等生活用品,给予全方位的关心关爱;妇联将赵文满的两个孙女纳入困境儿童数据库,进行常态化的关爱帮扶,让这个饱经风雨的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