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2月19日,彭阳县王洼镇热闹的市场上,王洼镇孙阳村村民马小宏动作娴熟、眼神专注,仔细地为邻居王国泰挑选着体格健壮、品质上乘的牛和羊。同一天的夜晚,孙阳村党支部书记王彦东带着村“两委”委员一同走进王国泰家中,详细了解他们兄弟的生活近况,关心着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孙阳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王国泰家是村里唯一的汉族家庭,自七十余年前,王国泰的父亲王付忠定居孙阳村后,回汉两族村民间的情谊,持续在细碎的日常中默默传递。
1989年、2025年,王付忠与妻子崔莲花先后离世。在那个艰难时刻,全村的回族乡邻纷纷伸出援手,两次按照汉族习俗帮助王国泰兄弟操办葬礼,让逝者在满满的爱与尊严中与尘世作别。不同民族间的守望相助,在这悲伤的时刻彰显出强大的力量,也生动诠释了一段回汉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倾囊相助 “外乡客”变身 “本地人”
王付忠原是甘肃一名走村串户的石匠,常年奔波于各地,凭借精湛的石匠手艺为不同地方的人们打造实用又美观的石制器具。一次机缘巧合,王付忠来到彭阳县原王洼人民公社孙阳生产大队,也就是如今的孙阳村。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王付忠心里满是忐忑,但村民们的热情如同一束温暖的光,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大家不仅免费为他提供住宿,还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的食物招待了他。
王付忠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了回馈村民们的关照,每次帮大家打造石具都尽心尽力,只收取极少的报酬。
在孙阳村停留的日子里,王付忠看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大家相处毫无保留。淳朴的民风让他渐渐产生了定居的想法。怀揣着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他把想法告诉了当时的王洼人民公社社长马廷良。马廷良觉得这个小伙子踏实本分,就答应了,还把自家闲置的旧窑洞赠给王付忠当落脚点。
除了马廷良,村里还有位热心人留意到王付忠一直孤身一人,琢磨着帮他成个家,便把邻村的崔莲花介绍给他当媳妇。
马廷良的儿子马义真回忆道:“我父亲说,王付忠结婚那天,生产大队特意给这对新人开了小灶,蒸了三个又大又香的燕麦馍馍。大伙都围在新人身边,送上最真挚的祝福,那场面可热闹了!”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王付忠和崔莲花携手走进新生活。从此,他们一家成为孙阳村第一户汉族村民。
两场葬礼
邻里情谊从未缺席
“王付忠一家人在村里生活的这几十年间,邻居们深知他们的不易,都对他们关怀备至,给予了诸多照顾。”王彦东说。1989年,王付忠因病去世,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一番慎重讨论,一致决定,由村委会出面牵头,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举办葬礼。
操办这场葬礼的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全村没人懂如何操办汉族葬礼。葬礼需要开销,钱从哪里来?吊唁期间,食物由谁提供?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时任孙阳村村主任的王彦明特意从邻村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汉族老人,让他在葬礼现场进行指导。村民们也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并自发地拿出家中食物,用来招待前来吊唁的人们。
“那时,我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翻了几道沟从邻村背回杨木,给王付忠制作棺材。”马义真说,他还拿出家里近400元,用于支付王付忠制作棺材的手工费、之前欠下的医药费以及其他费用。
王付忠去世后,崔莲花一人拉扯着孩子们,日子异常拮据。村里为他们申请了低保,邻居马学林领着崔莲花的儿子们下田,教他们种地。在政策的支持下,村里还给包括崔莲花在内的多户村民免费建抗震宜居农房,帮助崔莲花一家养牛养鸡。
崔莲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儿子们帮助村民马有成家盖牛棚,秋收时节帮邻居们收玉米……
岁月流转。随着年龄的增长,崔莲花身体每况愈下。今年1月23日,彭阳县迎来第一场强降雪时,崔莲花因病去世。村“两委”开会,经王彦东等人一致决定:再次按照汉族习俗帮忙操办葬礼。
“我负责纸货和棺材。”“我负责买菜和后勤。”“我给来的亲戚做饭。”……村“两委”委员纷纷认领“任务”,大家还邀请民俗丧葬服务人员为老人择吉日、选茔地。
村里其他人得知消息后也纷纷来到老人家中帮忙:茫茫大雪封住了道路,村民马龙和马义真带头清扫出一条路;摆宴席缺少锅碗瓢盆,马有成和马学军取来了自家餐具,其他村民们帮忙挖墓地……虽然大雪纷纷添寒意,但丝毫没有影响邻里之间互助帮忙的热情。
1月25日早上,踏着厚厚的积雪,村民们自发送崔莲花走完最后一程。寂静的山间回荡着低沉的哀乐和人们的抽泣声,那是对生命消逝的不舍,也是对邻里情谊的深沉见证。
守望相助
民族团结精神薪火相传
“同处一方水土,回汉民族一家亲早已成为孙阳村的优良传统,两场特殊的葬礼,便是全体村民对民族团结最质朴的践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朴素的诠释。”王彦东说。春耕备耕在即,村“两委”已将帮助王国泰家开展春播列入了工作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帮扶举措,让他们感受到孙阳村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增强生活的信心。
为厚植民族团结的深厚土壤,孙阳村别出心裁,全力开拓多元宣传路径。村民大会上,大家围坐一堂,宣讲员用平实话语,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政策、感人故事;村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结合日常见闻,各抒己见,交流着身边的民族融合点滴,思维碰撞出璀璨火花;庄头会时,老老少少齐聚,讲述着一个个跨越民族界限、温暖人心的文化交融故事,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距离。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彭阳县各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诚交往、真心交流、真情交融,凝聚起携手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彭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彭阳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5个,组织彭阳县29家演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创作以彭阳历史文化故事、地方特色文化、民族融合等为题材,创作舞蹈、小品等文艺精品6个,常态化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重大节日相互走动成为常态,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彭阳县全域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