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凌晨5时,红寺堡区的天透出一丝微光。晨曦中,一个走路拄拐,身子微倾的娇小身影坚定有力地走出了家门。她就是吴忠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会长、红寺堡区侠客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理事长徐海侠。作为一名中共党员,51岁的她身残志坚、无畏风雨,坚持诚信立身、诚信创业、回馈社会——用3年打拼还清30余万元欠款,托养42名残疾孩子,带动1500余名妇女、困难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在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实现了“要帮残疾人兄弟姐妹创造梦想”的诺言。
熬下苦痛 用奋斗凿出生命的光
1974年5月,徐海侠出生在利通区马家湖村的一户农民家庭。22岁,新婚仅15天的徐海侠因意外摔倒导致左腿严重感染被医生诊断为骨髓炎,历经数次手术,最终还是截肢,成为终身要依靠拐杖出行的残疾人。丈夫留下一句“废人”便转身离去,残酷的命运给了她沉重一击,徐海侠的人生陡然跌入了谷底。尽管母亲成天以泪洗面,但徐海侠的字典里没有“倒下”二字。1999年,红寺堡区迎来开发建设的热潮,数万人从苦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此地。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改变命运的决心,徐海侠带着母亲为她凑的2000元,拄着双拐来到这里。在红寺堡区,她自建了两间铁皮房,和家里的小妹干起了美容美发。冬日,她不顾严寒,来回奔波在去顾客家化妆的路上;夜晚,她守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碟片学习技术和管理。长时间的奔忙和劳累,让她截肢部位的伤口反复肿胀、出血,疼痛难忍。但她咬牙坚持,敷药后继续白天黑夜连轴转。因为价格公道,技术过硬,徐海侠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来店里的顾客也日渐增多。
为了扩大店面,徐海侠又贷款30余万元扩大经营,然而这次却因经营不善,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那段时间,我压力特别大,晚上常常睡不着觉,讨债的敲门声像刀子,心里害怕极了。”徐海侠坦言,“欠下的钱一定要还上,大不了从头再来。”不服输的徐海侠经过一番考察,将经营范围进行了调整,在做美容美发的同时,还开办起了一家儿童乐园。经过一番辛苦打拼,她终于还清了全部欠款。
以己度人 帮助更多残疾人创业
天道酬勤,生活向她展露出笑颜。深知生活不易的她在当地政府和残联的支持下,于2017年建成红寺堡区爱心同行汽车美容中心,聘用员工中残疾人超过80%,以个人成长经历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她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红寺堡区创业(电商)孵化园,引进电商平台、残疾人企业、劳务输出公司等机构,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助力圆梦。38岁的陈淑香是跟着徐海侠工作最久的员工之一。10年前,她一个人带着一对龙凤胎,租住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内,生活十分困难。得知陈淑香的情况后,徐海侠帮她申请了廉租房,免费提供8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并投入1.5万元用于购买家政设备,帮助她创业。“现在我不仅自己有了收入,还带动了身边姐妹一起创业,我非常感谢知心徐大姐对我的支持和帮助。”陈淑香说。
2020年12月,一把寄托着组织信任和关爱的“钥匙”交到了徐海侠手中。作为残疾人托养中心负责人,她把托养的42名残疾人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挖掘每个人的优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马红荣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小腿部残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徐海侠发现她手特别巧,鼓励她从事手工艺品编织工作,现在的马红荣每月能拿到几千元的工资,性格也变得阳光自信。在徐海侠看来“残疾人并不比别人差,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与时俱进 不忘初心再出发
一路走来,徐海侠始终不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信念,把温暖传递给更多和她一样身患残疾的人。截至目前,徐海侠孵化了50多家企业,为230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1500余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区自强模范”、第四届“宁夏巾帼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如今,徐海侠依然初心不渝,致力于帮助更多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道路上。“前些天带团队去广州学了AI,想进一步优化我们电商平台的客服系统。”聊起新技术,徐海侠眼里闪着光,“我们新引进了半干面自动化生产线,将宁夏特产枸杞融入其中。”她抓起一把面条让记者闻,“你闻闻,有没有枸杞味?我们还要做配套调味包,让上班的人回家几分钟就能吃到香喷喷的面条。”徐海侠笑着说,“未来,我还要把无人售货机铺下去,人们通过扫码就可以取到心仪的产品。”
迎着春日的微风,徐海侠又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