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文/图
就业,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区积极整合项目资金,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策资金扶持的方式,打造各类帮扶车间,引导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赵海虹提交《关于我区就业帮扶车间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提案》。呼吁相关部门协同发力,通过引导合作、内部重组等方式,推动帮扶车间达到企业化运营规模,实现市场化运作,带动更多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赵海虹说,我区就业帮扶车间大规模建设集中在2018年至2020年,以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纺织服饰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就业帮扶车间普遍存在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物流成本高、就业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与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建议相关部门对长期稳定用工、带动脱贫人口就业人数多的车间按照相关政策对缴纳税费给予减免,对企业缴纳员工社会保险给予补贴;对在车间稳定就业的脱贫人口给予稳岗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补贴,鼓励脱贫群众到车间稳定就业。”赵海虹说,要根据就业帮扶车间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对于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数量指标,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管理。在建设和布局方面要做好宏观调控,避免同质化发展,出现恶性竞争。政府不要全额投资、大包大揽。帮扶车间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将扶贫车间发展成为产业工人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