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长渠流润

张 嵩

长渠流润,清代朔方“八景”之一。长渠,泛指宁夏引黄灌区各渠,但作为“八景”之一的景观,主要是指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三大渠。清《乾隆宁夏府志》云:“渠之大者,汉、唐、惠农,各长二三百里,两岸陡口以千计。洪流分注,喷瀑溅涛,绣壤连畦,瞬息并溉,洵(实在)斯民之美利,即此地之胜观。”宁夏社科院编写的《方志与宁夏》一书在“方志中的‘八景’文化”一章中对“长渠流韵”的表述是:“泛指唐徕、汉延、惠农三大灌溉区域。三渠之两岸堤口上千,绣壤连畦。各渠流域自然景观和丰收景象,会使人们联想到宁夏引黄灌溉地区的富饶和美丽。”汉延渠,又名“汉源渠”,习惯上称之为“汉渠”,开口于黄河青铜峡出口左岸,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如今的汉延渠流经青铜峡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长约88公里;唐徕渠,原名“光禄渠”,俗称“唐渠”,初修于武则天时期,自汉延渠西凿口引流黄河水。现在的唐徕渠流经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由贺兰县向北到平罗县止,全长314公里,位居银川平原14条大渠之首;惠农渠,也称“皇渠”,清代雍正年间修建,由黄河汊河西河俞家嘴引水,后与汉延渠并口,从西河口引水,1962年改由唐徕渠三闸引水。今惠农渠自青铜峡市北流经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平罗县至惠农区,全长256公里。三渠几乎贯穿整个银川平原,自古以来是宁夏最重要的灌溉引流之渠,在文化上也最具代表性。清代把“三渠”融会诗化为“长渠流润”,列为朔方“八景”之一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水文化也是宁夏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百井稠”“天堑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远近人家四路连”“风光谁信是穷边”等等,这些诗句就是塞上宁夏得益于水利灌溉而成为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

黄河纵贯宁夏397公里,河面开阔、水流平缓,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就了许多壮丽的景观。清代乾隆年间“长渠流润”一经确定,就有许多诗人为此作诗大加赞美,诗作皆见于《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

王都赋诗曰:

长渠活活泻苍波,塞北风光果若何。

畎浍自分星汉水,人家齐饭玉山禾。

春村野甸鸣鸠唤,夏色凉畦浴鹭过。

漫道汉唐遗迹远,由来膏泽圣朝多。

王都赋,乾隆年间宁夏人。生平事迹不详。诗作反映了清代水利灌溉造就了“塞北风光”,而山野如春,“人家”足食的情形。诗中的“畎浍”是田间水沟或疏浚的意思。

徐乃雄诗曰:

三春看下桃花水,五月平分瓜蔓流。

都作黄云覆阡陌,农歌击鼓暮蘋洲。

这首七绝描写了宁夏平原“三月”桃水泛,“五月瓜蔓流”,稻谷如“黄云”一样覆盖着“阡陌”,秋日收获之时农民“击鼓”庆祝丰收的景象,诗作洋溢着欢庆与愉悦之情。

周朝相诗曰:

新水满长堤,凉风扇绿畦。

星源恒拜赐,未解祝豚蹄。

诗的前两句写景,明白晓畅;第三句将塞北得灌溉之利归结于拜上天所恩赐,结句则通过典故表达出了人们禳除灾荒祈祷丰收之祭以获取更多的收成。“未解祝豚蹄”化用《史记》中“豚蹄禳田”的故事。北宋黄庭坚《代书》诗中有“祝田操豚蹄,持狭所欲奢”句,南宋陆游《初夏》诗中有“稻未分秧麦已秋,豚蹄不用祝瓯窭”句。

杨润诗曰:

万井锈苍烟,长渠吸巨川。

桔槔声不动,启闸雨盈田。

杨润的这首诗描述了塞北水乡的情景:千家万户被苍烟所笼罩,“长渠”欢快地驰流在平原上;井上汲水的吊杆“桔槔”早已经没有了声响,启开闸门的渠水像雨一样很快就灌满了田间。第二句“长渠吸巨川”含有狂欢及吞吸之意。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诗里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的句子,南宋张孝祥的词《南乡子·送朱元晦行,张钦夫、邢少连同集》中亦有:“赖有清尊浇别恨,凄然。宝蜡烧花看吸川”的描写。

与上述诗人同一时期的乾隆辛卯(1771年)进士杨浣雨还写有一首《长渠流润》的杂言古风,比较长,限于篇幅,在此不录。

另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至十八年(1838年)十月任宁夏副都统的存华也留有一首描写“长渠流润”的七律,辑录于此,同飨:

汉唐相继几经营,水利终归我大清。

能使一方无旱涝,直教万顷尽丰盈。

滋荣稻种田生景,保护桃花汛代耕。

帝力养农农不识,但听击壤颂升平。

该诗虽多粉饰封建统治者,但也说明水利灌溉带来的一方富饶使塞上“万顷尽丰盈”“稻种田生景”,从一个侧面也能对清中后期的宁夏平原“长渠流润”情景有一个了解。

一言以蔽之,水利的兴盛为宁夏平原的开垦和灌溉提供了优渥便利的条件。明万历时的宁夏巡抚杨应聘在《万历朔方新志·重修宁夏志序》中说“宁夏为地,贺兰峙其西,崒嵂盘亘,黄河在其东,洪流环带,而汉、唐诸渠,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有灌浸之利,以育五谷,以故视诸边镇称善地焉。”

封建时期的官员对水利灌溉事关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是很明确的。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始于秦汉,两千多年间虽经朝代更替、盛衰交错,但从未中断,以秦惠渠、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等为代表的14条古渠系被称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彰显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又多次对古老干、支、斗渠进行裁弯取直、改造扩建,增建了渠系建筑物保障供水,现在宁夏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982万亩,造就了美丽富饶的塞北江南。这里的核心是“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地处塞北的宁夏得以被称为“江南”的一个显著标志。

古渠流润,千年一脉,惠泽至今,水利兴,则宁夏兴。引黄灌溉随着新时代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宁夏平原已铺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秀美灵动的生态画卷。这样的气势恢宏来自黄河水与塞上大地的热烈拥抱,这样的秀美灵动则脉动的是一条条奔流不息的河渠滋育着生命的欢唱,满目桃花泛春水,必是人间锦绣地。

--> 2025-02-2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7622.html 1 长渠流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