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在中卫腾格里沙漠边缘,光伏板矩阵与风力发电机群构成“蓝色海洋”,与远处的数据中心建筑群遥相呼应。这座曾以“世界治沙奇迹”闻名世界的城市,如今正以“风光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新能源领域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中卫的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关键密码。
中卫地处我国西北能源富集带,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依托这一优势,中卫市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布局50万千瓦源网荷储光伏项目和150万千瓦风电项目,率先构建起“新能源+数据中心”的融合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内绿电直供的先河。
走进位于中卫工业园区的大唐中卫云基地数据中心绿电供应项目建设现场,万亩光伏板错落有致,随地势起伏而绵延不绝。位于这里的50万千瓦源网荷储光伏项目即将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该项目每年可提供44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49万吨,而配套的数据中心则能直接消纳绿电,形成“用电大户”与“发电主体”的深度绑定。这种模式下,大数据企业的用电成本显著降低,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大幅提高,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正如大唐中卫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良所言:“绿电直供不仅是能源供给方式的革新,更是算力产业与绿色发展的共生之道。”
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卫市并未止步于资源开发,而是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面对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天然缺陷,中卫市探索出“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建设储能电站、智能电网和灵活负荷系统,实现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800千伏中宁换流站、甘塘75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中卫正加速构建覆盖全区的清洁能源输送网络。
储能产业的崛起成为中卫市新能源产业的另一亮点。从风光电站配套储能系统到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中卫市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吸引了国内头部储能企业入驻。宁夏中车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储能集成系统电池舱生产线,不仅填补了本地产业链空白,更推动储能技术从“跟跑”向“领跑”跃进。这种“发储用”一体化的新型能源体系,不仅提升了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卫样本”。
通过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中卫年减排二氧化碳量相当于种植3.8万亩森林;而新能源产业的壮大,又为地方财政贡献了可观收入。数据显示,2024年中卫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200万千瓦,占宁夏全区的30%,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这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破解了传统工业城市“高污染、高能耗”的困局,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卫的新能源之路仍在延伸。随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的深入推进,这座“西电东送”重要基地,有望成为连接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正如沙漠中的光伏板汇聚阳光,中卫正以创新之力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