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春节前夕,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工作人员走进利通区扁担沟镇利原村海大妈家中,一边提醒海大妈冬季采暖注意事项,一边将崭新的棉服、棉裤和棉鞋递到她手中。
活动中,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民政等部门,为辖区13户特殊困难群众发放了共计27.4万元的春节临时救助金及1.5万元大米、食用油、牛肉和年货购物卡,让他们安心过年。
2024年,利通区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组织实施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的意见》,紧扣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十二项行动”,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动各项关爱帮扶工程措施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对特殊困难群众进行关爱帮扶。
抓责任落实
统筹指导做到精准施策
自治区党委组织实施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以来,利通区委常委会会议第一时间传达文件精神,安排部署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作,对标自治区党委“十二项行动”相关文件,制定《利通区相关部门开展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十二项行动”措施清单》。
利通区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作多次进行专题安排部署、专题调研调度,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利通区特殊困难群众联席会议、动态管理、联系包抓、部门会商等7项机制,由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先后召开2次联席会议,明确“十二项行动”涉及部门具体职责及任务分工,采取定期调度、入户走访、不定期督查等方式,指导各乡镇结合实际,针对摸排出的特困群众,制定个性化关爱帮扶方案,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工具箱。
抓体系建设
摸清底数确保精准发力
2024年,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先后召开2次线上会议,为各乡镇、单位明晰帮扶对象范围,解读《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工作指南(试行)》等文件,确保政策落实落地落到位。
“我们还建立以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为主要力量的主动发现队伍,分级分类建立特殊困难群众档案及信息库,对利通区8类特殊困难群众进行常态监测,实时掌握其家庭情况变化,实施动态管理。”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排查,利通区共确定特殊困难群众13户,截至今年1月,已申报纳入自治区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2批6户。
此外,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4轮实地走访,逐一入户了解实际困难,从最急迫、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6户入手,先行先试开展关爱帮扶工作。在摸清底数前提下,针对“老、弱、病、残、困”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分类算账、精准发力,“一对一”落实帮扶政策,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辖区特殊困难群众马学林一家因患病医药花费较大,生活质量不高,且家庭住房破旧。了解情况后,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协调东塔寺乡及相关单位为马学林一家提供清水御景住房一套,协调医保部门为孩子小涛办理大病医疗救助金,享受医疗救助,安排马学林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增加收入。基本医疗有了保障,住房有了保障,家庭人均收入有了稳步提升,原本苦不堪言的家庭享受到党和政府对“小百分比”人群的关心与照顾。
抓政策落地
多元帮扶实现精准服务
聚焦教育、住房、医疗、兜底保障等方面问题,利通区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帮扶原则,明确帮扶措施37条。利通区财政、民政、残联、总工会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整合各类政策资金、救助项目、公益基金、慈善捐助、社会资源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物质+资金”帮扶。
利通区还积极动员引导“兰花芬芳”“教育关爱”“健康卫士”等6支志愿服务队创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每月定期开展“敲门服务”志愿活动,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健康关爱、精神慰藉、卫生清洁等志愿服务,切实提高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乡镇社工站优势,积极引入睦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瑞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3个社会服务项目,用优质社工项目精准链接社会资源、对接群众需求,为特困群众提供专业资源聚集、品质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优质的服务,实现帮扶从有到优。
利通区将持续关注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情况,不断创新帮扶举措,压实帮扶单位责任,并由慈善总会牵头、企业慈善捐赠、设立专项救助基金,不断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