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刘 媛
初春的海原县海城街道文联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百家宴”正火热进行。阿姨胡生英端出自制的馓子,小伙张强带来麻辣火锅底料……“过去我们是楼上楼下的邻居,现在是饭桌上的亲人。”胡生英的话引得众人鼓掌大笑。这一幕,正是海原县构建“互嵌式”社区的生动缩影。
文化互嵌:让认同扎根心田
在关桥乡红色研学基地,讲解员正向参观者讲述红军长征时民族团结的故事。“我们设计了‘重走团结路’体验项目,让各族群众穿红军军装、吃行军粮,在互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员说。2024年以来,该基地累计接待游客1.6万余人。“这里的故事让我明白,团结不是口号,是代代相传的血脉。”一位游客的感慨让讲解员记忆深刻。
海原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教育活动,覆盖逾万各族干部群众,不仅深化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普及,也极大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意识。海原县巧妙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宣讲服务体系,精心打造了多个教育实践基地、主题公园、红色研学路线等,通过实物展示、影像再现、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方式,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人心。
空间互嵌:从“混居”到“共融”
走进海原县“石榴红”小区,楼栋外墙的民族团结彩绘格外醒目。据了解,海原县以创新的理念,建设了14个以“石榴红”为主的住宅小区,改造了11个老旧小区,推进39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项目,让乡村焕发新生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实施门对门、户对户、楼上楼下的互嵌式混居杂居分配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还将东城生态园被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促进各族群众的深入交流与融合。关桥乡则以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民生项目,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让乡村发展更具温度。
经济互嵌:发展路上的“共生力”
中部干旱带供水高效节灌工程的完工,为关桥乡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关桥乡趁势新建8个蓄水池、8个加压泵站、26个灌溉系统和6座自动化取水装置,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用水难题,惠及群众1.2万余人。
“以产业为依托的互嵌模式,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加深了民族间的情感联系,实现了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的互利共赢。”在关桥乡的苹果种植园里,农户也纷纷提起自己满满的收获。“以前用水困难,产量上不去。现在收入翻了一番。”
“互嵌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心灵共鸣的深度交融。如今,随着200余场文化活动、39个示范村改造的推进,‘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开花结果。”海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向着更加和谐、繁荣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