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利通区牛家坊村:共育“团结花” 共绘“同心圆”

本报记者 梁 静

初春时节,踏足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谐安宁、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村容村貌洁净如洗,生产生活秩序井然,而民族团结的墙绘更是随处可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牛家坊村位于利通区城郊,全村共有村民1200户4100人,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聚居于此,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民族大家庭。牛家坊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产业示范村、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美誉。这些荣誉的背后,彰显了该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方面的成果。

治理有序 环境优美

“如今政策真是越来越好,我们家不仅装上了空气能取暖,还配备了马桶和淋浴,更有政府补贴支持,自己几乎不用花多少钱。村民们都纷纷拍手称赞,我们的生活也从‘勉强过得去’变成了‘追求品质生活’。”牛家坊村村民李金花感慨道。

走进牛家坊村,一座座白墙灰瓦的生态宜居房整齐排列,宽敞整洁的马路旁,太阳能路灯、垃圾分类箱、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午饭后,志愿者、村民一同对房前屋后、主干道路周边的生活垃圾、枯枝落叶进行清扫。随着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的深入推进,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这几年,村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环境,以前村子脏乱差,现在环境美如画。”说到村里的变化,村民周学忠心里乐开了花。“现在,大家每周都会主动参加环境卫生整治,而且村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垃圾箱,村民们都把垃圾丢到垃圾箱里,再也看不到随处乱丢的垃圾了。”

村民金学梅在牛家坊村生活了近30年,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金学梅一脸自豪:“这几年,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家门口的小广场也建得特别漂亮。我每天都和邻居们来广场上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心情特别好。”

产业兴旺 百姓富裕

时值初春,室外寒意丝毫未减,但牛家坊村的温室大棚里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种植户马博龙的大棚内,一垄垄彩椒、西红柿爬满架秆。马博龙正在给温室大棚卷帘、放风,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信的笑容。“今年种了4棚彩椒、5棚生菜、1棚西红柿,长势都特别好,今年这10个棚的收入在40万元左右。”马博龙说,现在真的是冬闲人不闲,日子越来越好了。

杨兴才从小生活在牛家坊村,2022年他积极把自家闲置的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不仅实现家门口致富,还吸引了周边村民就业。“今年春节假期,民宿每天都是爆满。我还雇了3个村民来做民宿管家,大家一起增收致富。”杨兴才说,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家家都有水冲式厕所,出门就有柏油路,晚上门口的路灯也特别亮。

近年来,牛家坊村利用紧靠吴忠都市圈的优势,按照“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构建要素集聚、功能完备、多元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示范性地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激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之路,实现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休闲农业产值达2亿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36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500余人,辖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万元。

乡风文明 人心思进

锄头、爬犁、背篼、笸箩、煤油灯、老式电话,印着时光痕迹的搪瓷脸盆和杯碗,还有老缝纫机、旧闹钟……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生活场景,都是岁月的痕迹,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今年58岁的何吉德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虽然告别耕作多年,但他经常会走进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看看这些陪伴他少年、青年时光的老物件。“这个风箱、簸箕以前都经常使用,有时候想念以前的生活了,就来博物馆逛一逛。”何吉德说。

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石榴籽”创业街、吴吃堡城、家庭民宿,各族群众集聚一起,同发展、共创业。“乡村振兴,不仅在于塑造外在形象,更在于铸就内在灵魂。”牛家坊村党支部书记张少云介绍,通过回顾村庄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力量,这力量将激励各族群众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共同传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牛家坊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施“富脑袋+富口袋”行动为抓手,按照“文旅+农旅”双融合发展思路,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家园,实施好吃街、哈哈欢乐谷、吴吃堡城等项目32个,带动村民和周边各族群众共同创业致富。

--> 2025-02-21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7199.html 1 利通区牛家坊村:共育“团结花” 共绘“同心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