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委员陈艳菊呼吁:
加大文旅资源 生态修复工作
宁夏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宁夏重塑塞上魅力、激活文旅发展潜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文旅融合的迅速发展,一些文旅资源过度开发或不科学开发的生态遗留问题却愈加严重,存在一些居民楼拆迁旧址、废弃工厂矿坑、退化湿地沟渠等情况,这些生态“伤疤”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既浪费了土地,又造成视觉污染,让游客来宁印象大打折扣。
建议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由文旅、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编制《宁夏文旅融合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以西线沿贺兰山、东线沿黄河湿地为核心区,勾连零散生态与文旅节点,打造“生态修复+文化体验+旅游度假”综合廊道。例如,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修复葡萄园周边荒山,融入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品鉴民宿,一站式满足游客游赏购需求。通过项目带动激活业态,推出一批生态修复文旅示范项目。把居民楼拆迁旧址、废弃工厂矿坑等资源因地制宜,改造成为极限运动基地等投入较小、见效快的新业态,把矿坑壁绘上宁夏特色岩画、当前流行元素文化图案,赋予其文化灵魂;对退化的湿地沟渠等开展生态疏浚后,植入湿地科普馆、观鸟栈道,搭配黄河渔家文化表演,丰富游览层次。还可设置生态研学路线,组织学生团体参与植树造林、鸟类观测,收取适当费用反哺修复成本。运用科技助力长效管护,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生态修复进度与质量,及时预警生态隐患;推广智能灌溉、生态修复新材料,降本增效。搭建智慧文旅平台,关联生态景点实时数据,为游客精准推送游玩攻略、生态科普知识,用数字化手段保障文旅融合生态修复的持续发展与热度。
(陈 敏)
加强生命教育 筑牢成长根基
自治区政协委员杜殿川呼吁:
生命教育,是指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升学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生命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计划。把生命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要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生命教育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开展案例分析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学校要成立生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制定本校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生命教育,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将生命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例如,生物学科可以传授生命科学知识,思想品德学科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体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活力,心理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等。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蔡睿晓)
自治区政协委员杨玉洲建议:
加强“文艺两新”建设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领域尤其是文艺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文艺两新”队伍已经成为文艺领域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我区“文艺两新”队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身份认同、管理相对松散、资源获取有限等问题也显现出来。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同“文艺两新”沟通联络,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党组织,加强党建引领,丰富组织活动,引导广大成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其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同时畅通“文艺两新”诉求表达渠道。在职称评审方面,加强与人社部门沟通协调,探索制定针对“文艺两新”的职称评审标准和办法,充分考虑其创作成果的多样性和市场价值,出台相关的评定工作方案。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引导“文艺两新”遵守行业规范,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对违反法律和行业规范的及时联系行业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台支持和鼓励“文艺两新”发展的措施办法,在一些重大活动、风采展示、文艺下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加强文艺、知识产权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文艺两新”法治意识,在法律框架内从事创作和经济活动,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蔡睿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