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抓实兜底政策落实,48名残疾人享受低保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
实施残疾人产业扶贫项目,带动52户困难残疾人参与、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2024年人均分红847元;
入户访视精准掌握需求,为9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为11名精神残疾人提供服药救助,为5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有效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
近年来,自治区残联采取强化兜底保障、实施强技赋能、夯实组织建设三项举措,紧紧围绕省级领导同志包抓百万移民重点村致富提升行动,持续巩固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如今,隆惠村残疾人从生存到发展、从福利到权利、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有了新盼头。
落实惠残政策
筑牢残疾人民生保障底线
日前,记者和隆惠村党支部书记朱兵兵一起走进村民小杨家,看望询问小杨手术后身体恢复状况。
“小杨,你的腿恢复得怎么样了?看你走路比以前好多了。”
“是啊朱书记,春节前做的第二次手术已经完全不用拐杖了,现在走路的速度也比以前快,真是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听到小杨的话,大家都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
小杨名叫杨悦,今年20岁,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2000年杨悦的父母从隆德县搬迁至星海镇隆惠村,杨锐出生后行动不便,需要依靠拐杖行走,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全家仅依靠父亲在外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大武口区民政部门按照政策为杨悦一家三口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并实施“阳光助残小康计划”,帮助增加家庭收入。
2024年,自治区残联及康复中心工作人员赴隆惠村走访慰问时获悉,由于看病费用较高,杨锐一家人生活入不敷出。自治区残联负责人现场决定,将尽快为杨悦安排第二次“重塑未来”免费矫治手术救助,同时帮助杨悦康复训练右上肢功能,助他更好适应学校生活。2025年春节前夕,在自治区残联的帮助下,杨悦完成二次手术,如今他已经能够不依靠拐杖行走。
为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自治区残联创新实施监测帮扶对象残疾人家庭“一家一年一事”帮扶解困行动,为监测帮扶对象残疾人家庭每户至少解决1件至2件突出困难问题,推动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隆惠村精神残疾人马玉玉,家庭原来仅靠低保金生活,经定期服药和家庭医生精心护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隆惠村村委会在国家医疗保障措施之外,帮助其申请临时救助。按照自治区残联工作最新安排,大武口区残联协调当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专家为马玉玉进行现场诊断评估,并商议将她送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一步精准服药治疗和托养服务。此外,大武口区残联、人社局为她的家人提供就业帮扶,每月增加2300元固定收入。
落实好各项惠残政策,是筑牢残疾群体民生保障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自治区残联、石嘴山市残联、大武口区残联严格落实残疾人低保准入和上调标准发放等政策。截至目前,隆惠村53名残疾人享受低保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6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
厚植产业优势 让残疾人的日子有奔头
2月,正值立春时节,隆惠村香菇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孕育着新的生机。村里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正积极投入到大棚管理和香菇采摘工作中,大家脸上笑容洋溢,丰收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曾经土地盐碱化严重的隆惠村,产业基础薄弱,村里很多残疾人只能依靠“两补”维持基本生活。如今,在自治区政协的推动下,隆惠村已经从“盐碱荒地”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示范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让隆惠村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依靠香菇、果蔬种植等设施农业撑起“致富伞”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村里残疾人及困难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品质和富裕程度。2022年8月,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该村依托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三级残联组织的40万元残疾人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以香菇、蔬菜种植为基础,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困难残疾户”的经营发展模式,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提供就业岗位。
作为村里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刘建文一家对隆惠村的这项产业助残措施所带来的成效感受颇深。“5年前,家里一度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刘建文告诉记者,他是肢体二级残疾人,母亲是肢体四级残疾人,属多残家庭,加之父亲患有重病,奶奶84岁高龄行动不便,一家人生活困难。几年前,他连给父亲看病的钱都凑不够。现在,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家里养了28头猪,享受庭院经济补贴、残疾人分红及其他各项补贴,他本人也在残联和村里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2024年收入达到了6万元,日子一下子有了奔头。截至目前,隆惠村已有11名残疾人通过辅助性就业,人均年增收0.9万元至3.6万元不等。
在通过产业扶持帮助残疾人恢复和提升“造血”能力的同时,该村合作社还将村里的52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享受的扶贫资金以股份的形式,注入合作社参与股份分红,让困难残疾人参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残疾人每户第一年按照投入资金的10%(40万元)分红,逐年递增1%个点。截至2024年,户均分红增长至847元,共计44044元,实现了逐年递增的目标。随着产业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未来的分红金额有望继续提高。收入的增加改善了残疾人特别是困难残疾人的生活条件,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生活信心。
做细服务保障 让残疾人生活“有爱无碍”
家庭是残疾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台阶、一道门槛都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对于隆惠村村民李国宁来说,曾经的障碍早已不复存在。
今年19岁的李国宁因患脑瘤致肢体残疾,需要定期做康复治疗,即使每次出门都坐在轮椅上,但是自家大门口的那几级台阶对他和家人来说像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孩子没法行走,出入大门时我都要和老伴一起抱着他走过去,那时候带着他出门做治疗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回忆起曾经的困难时刻,李国宁的父亲李宗碧满是感慨。他告诉记者,由于手脚不方便,李国宁洗澡上厕所都是个麻烦事。
得知此情况后,隆惠村及时将具体情况上报,大武口区残联经过评估,决定为李国宁家进行一定程度的无障碍改造。改造过程中,为李国宁家卫生间安装了L型扶手、沐浴椅、防滑垫和淋浴喷头等设施,并将其家门口台阶改造成为混凝土坡道,还安装了不锈钢护栏,为其坐轮椅进出家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与李国宁一样,隆惠村村民刘具鹏也是农村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受益人之一。“残联的工作人员多次来家中走访,征求我和家人的意见。现在家里改造过的设施全是根据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的,让我每次出行更加便利。”刘具鹏告诉记者,他从小肢体残疾,饮食起居全靠亲人照顾,得益于农村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实施,大武口区残联对他家居住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了生活便利度和安全感。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是以“小切口”解决困难重度残疾人“大烦恼”的民生实事,是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在农村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残疾人类别、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对无障碍设施的依赖程度和被改造对象的意愿等,为残疾人家庭现场量身制定‘一户一策’规划手册,让残疾人省心、放心、舒心。”大武口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隆惠村村部,角落里的“爱心接力 循环利用”便民服务点格外醒目,成人轮椅、儿童轮椅、四脚拐杖、助行器、腋拐等辅助器材一应俱全,可满足全村目标人群的租借需求。村民小李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借轮椅了,他告诉记者,父亲腿脚有些不方便,原来购买的轮椅已经破损无法使用,暂时还未购置新轮椅。全家人正在为父亲出行不便担忧时,他们突然想到了村里的便民服务点可以借到轮椅。“这几天新的轮椅还没买回来,我经常来村部借轮椅回去,用完之后再还回来,不收取任何费用,解决了我家的燃眉之急。”小李说。
据介绍,隆惠村便民服务点优先为持证残疾人开展服务,并兼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有辅具需求的伤病人员等。该服务点也是残疾人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是打通落实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必要举措。
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大武口区隆惠村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经过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各级残联组织和相关部门持续不懈的努力,一个个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残疾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