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深耕中医药事业 践行仁心仁术

——访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肺病科主任张常喜

蔡睿晓

张常喜,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肺病科主任,京宁合作第一批、第二批重点专科项目培养人才,先后师承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专家武维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史利卿。

从医期间,他不断深化中医理论学习、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用大爱和责任守护人民健康,让百姓有“医”靠,曾先后获全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自治区第九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等多项荣誉,不断为宁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医海沉潜 矢志为民

“我想学好中医,为更多百姓解除病痛……”张常喜出生于隆德县的农村,从小见惯了因医疗条件落后导致村民生病无法及时救治的情况,他便在心中埋下一颗学医的种子。

1993年,张常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夏医学院(现宁夏医科大学)中医专业,大学期间,他全身心扑在学习上,仅学习笔记就整理了数十本。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灵武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

刚进入临床工作,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成为张常喜的难题。为此,他有空便跟着前辈查房,学习看病历、开医嘱……潜移默化中,张常喜的临床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刚开始,找张常喜看病的患者并不多,他决定先从简单的疾病入手,给患者开的药方少而便宜,患者使用后发现效果很好,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有一名重症肌炎患者让张常喜印象深刻。“当时这个患者的情况很严重,全身酸痛不能活动。做常规检测后,肌酸激酶检测值高达3000U/L,严重超标,我决定用中医方法治疗。”张常喜回忆。根据患者情况,他开了几个疗程中药,病人吃了两周后,症状明显减轻,肌酸激酶检测值降到1000U/L,这让患者倍感惊喜,不停握着张常喜的手连声道谢。

为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丰富医学素养,2003年,张常喜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心内科进修。期间一名骨髓瘤患者猝死的病例让他意识到:西医方面急救能力必须提高,张常喜决心丰富完善中西结合方面的知识,次年他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便在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工作至今。

拜于名师 承其薪火

2017年7月,张常喜成为京宁合作第一批重点专科项目培养人才,赴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跟随呼吸科主任医师武维屏学习。

“武老师当时已是78岁高龄,但无论授课还是临床指导,她都亲力亲为,查房时会细致询问跟师徒弟的看法及建议,这让我们深受感动。”张常喜说,通过和武维屏的学习,他将哮喘的病理演变、急性重症情况、发展过程和趋势等内容了然于心,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方面形成本土化治疗方案。

不仅如此,张常喜将拜师所学的技艺运用到日常的医学实践中。“当时,有一名慢阻肺患者找到我,见到他时,全身高度水肿,腿部皮肤都被撑裂了,血水顺着伤口直淌。”张常喜说,他根据中医“益肺补肾,温阳利水”原理,给病人“真武汤加桂枝汤”加减口服,并发挥中医外治优势,把芒硝等药夹在纱布中间敷在高度浮肿的肢体上,进行皮肤脱水治疗。一段时间后,在中医内外结合治疗下,患者病情很快好转,身体机能恢复正常。

2019年12月,京宁合作第二批重点专科项目启动,张常喜再次被选中跟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科主任史利卿学习。在史利卿的带领下,张常喜深化了对风温肺热,也就是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方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的治疗思路。

通过和武维屏及史利卿两位专家拜师学习,张常喜承担并完成了数项国家及自治区科研课题8项,主编医学著作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得省局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络脉”理论探讨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TGF-β1-p38MAPK-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等,为推动我区中医医学发展作出贡献。

多年来,张常喜先后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全区各个医院,从事中医工作。张常喜希望,新时代怀揣梦想的青年们,常怀赤子心,不坠青云志,能吃苦、能吃亏,以匠人务实的态度精通于医学的一方领域,把实践、知识和思考相结合,融会贯通,真正实现人生价值、造福于民。

--> 2025-02-19 ——访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肺病科主任张常喜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7036.html 1 深耕中医药事业 践行仁心仁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