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刻警惕 守牢“舌尖上的安全”
——高建博委员的发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区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游在宁夏·吃在吴忠”被群众广为认同。但近年来,全国陆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高度警惕,重视当前我区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和差距。
部门协同有差距。各地、各有关部门在职能衔接、联合执法、信息互通等方面还存在协调不畅、单打独斗、合力不强等问题。
检验检测有差距。据了解,全区多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检测手段单一等问题。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食品污染等有害因素监测手段不多、粮油质检能力薄弱等问题。
监管手段有差距。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点多、面广、线长,多依赖传统方式监管,农产品追溯、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不高,尤其是社会餐饮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力度不够。
社会共治有差距。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建议:强化部门协同。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督促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以最严肃的问责,压实各方责任。严厉打击餐饮外卖等重点行业、食用植物油等重点领域、老年饭桌和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通过彻查严打、依法取缔、移交司法等手段,重点整肃行业乱象,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强化检验检测。加大食品安全评价监测、监督抽检力度,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活动,加密高风险、低合格率食品抽检频次,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通过会商风险、公开预警、消费警示等措施,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食品安全处处有检测、时时能检测,以最严的标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监管手段。拓宽“互联网+”监管思路,依托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流通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食安、“互联网+明厨亮灶”等监管系统,运用体系检查、飞行检查、市监探厨等方式,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手段,实现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以最严格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无死角、全覆盖。
强化社会共治。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反面案例曝光力度,完善并用好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在食品行业开展“我的食品请放心”“食品安全我监督”等主题活动,营造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持续打造“食安‘宁’好”社会共治品牌。
(高建博 吴忠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中共界别)
共建“无废城市” 共享美丽家园
——徐瑾委员的发言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城乡“无废”;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为推进宁夏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建议:
强化制度保障。制定我区“无废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健全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生态补偿等政策体系,出台配套措施,完善激励措施,促进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在银川、石嘴山市试点经验基础上,各地分地区、分领域选择城市“无废”转型的科学路径。
实行分类推进。强化源头减量,绿色发展。在确保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大宗工业固废实施矿坑回填、生态修复和填筑路基等,降低大宗固废增速和堆存量。对建筑垃圾强制限额排放、分类消纳处置,转化为再生原料或用于复垦填埋、道路修建、园林景观等。推广“卸点付费”模式,推行建筑垃圾运输资质化和全程信息化管理。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比,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针对畜禽粪污和秸秆农业固废“大头”,构建“农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肥料—农林作物”上下游互逆的循环农业体系。
补齐基础短板。全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灵武市、平罗县统筹建设万吨级环保无害化资源综合处置中心,提升危废综合利用能力。防范危险废物运输环境风险试点危废“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健全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建立移动医废应急设施保障中心,补齐医废收集处置设施缺口。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超前布局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新型固废利用处置项目。加快银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三期项目提升扩建、吴忠固废资源化利用中心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银川高新区等循环利用园区。
建立支撑体系。发挥固废污染防治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调动各方治理资金投入。探索实施EOD、PPP等运营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健全再生材料地方标准体系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兼并合作等方式,提高回收率和网络覆盖度。开展资源回收利用科研攻关,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更多企业开展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注重数智赋能,整合各部门监管平台,建立固废收集、转移和处理全过程智能化闭环监管追溯体系。
培育“无废文化”。将“无废因子”融入全民生活,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由银川市率先开展生活垃圾“趋零增长”试点。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引导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绿色包装,推动快递外卖包装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打造立体宣传平台,推进各类“无废细胞”建设,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徐 瑾 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环境资源界别)
倾力打造“国际葡萄酒之都”
——袁园委员的发言
我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人文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已建成200多家风格迥异的酒庄,形成百万亩酿酒葡萄长廊。随着葡萄酒产业发展,“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已成大势所趋。贺兰山东麓现有22家AA级以上酒庄,占全区A级景区的16%,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葡萄酒文旅产业正从单一的酒庄旅游向多元化全域旅游升级,已获批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正在加快建设“世界葡萄酒之都”。但在葡萄酒文旅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形象不够鲜明,具有旅游功能的酒庄越来越多,但尚未凝聚成一个深入人心、引领市场的旅游核心形象,缺乏广泛传播力及市场影响力。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备不足,交通便利性不高,旅游线路还不能将各酒庄和旅游景点有机串联。氛围不够浓郁,城市中葡萄酒文旅元素较少,导视导览系统识别性不高,缺乏标志性打卡点。宣传不够全面,线下宣传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线上宣传内容单调,缺乏强劲吸引力。
为此,建议:设计独特文旅形象。深挖中国葡萄酒文化内核,融合宁夏地域特色、文化精神等,设计与宁夏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契合世界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文旅IP形象。融合地方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将IP形象转化为文创产品,增强趣味性、传播性,在城市重要旅游节点、核心街区、酒庄景区等多场景、多形式展现。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着重完善酒庄周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优化道路与照明系统,扩充建设生态停车场、A级旅游厕所等。完善酒庄与城区及景区间公共交通,打造串联酒庄的骑行环线,形成独具特色的酒庄旅游交通网络。在旅游旺季,增设酒庄旅游专线公交,提升酒庄旅游便捷性。开发一站式酒庄旅游综合服务App,涵盖酒庄导览、参观预约、餐饮住宿等,全方位提升服务品质。
做强美酒文化氛围。打造地标性葡萄酒特色文化街区,在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增添有葡萄酒文化特色的雕塑、墙绘等;在街道的照明设备、公交站台等公共设施上,融入葡萄酒文旅元素。打造贺兰山沿线酒庄、景区周边的葡萄酒主题景观带,设计具有识别性的导览系统,统一产区内的标识标牌,强化视觉观感的整体性。
丰富文旅宣传方式。整合政府、行业协会、酒庄等各方资源,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培育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账号,以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宁夏葡萄酒文旅魅力。常态化举办能塑造宁夏葡萄酒文旅形象的演艺、节庆、展会、研学、赛事等主题活动,高标准打造红酒马拉松赛道,提升赛事吸引力,丰富旅游业态。加强跨界合作与联合营销力度,与音乐、美食、体育、康养等行业合作,合力提升宁夏葡萄酒文旅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全方位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
(袁 园 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有限公司总经理 农业界别)
让银发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宋琰委员的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目前,全区60岁以上人口110.6万,占总人口的15.7%,发展银发经济潜力较大。但我区发展银发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有:
服务供给不充足。针对不同年龄段银发群体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短缺,缺乏对老年市场的细分,对老龄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不够,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
发展动力不强劲。企业投资银发经济的意愿不强,市场主体规模和数量较少,尤其是在推进中药材开发产业化、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化等方面动力不足。
业态融合不深入。现有养老机构向医疗、康复、护理等领域拓展融合不深,缺少多样化、专业性服务,难以满足带病养老的需求。
政策保障不完善。老年用品市场缺少行业质量标准,产品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种类少、质量不高。
为此,建议:优化“一盘棋”发展布局。做好银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推进养老与中医药、健康食品、乡村旅游等行业融合,延伸养老产业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大型康养综合商业服务体、高端康复康养中心、康复医院等基础设施。推动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
打造“高标准”产业体系。鼓励枸杞、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进入银发经济新赛道,探索利用基因技术、分子技术进行老年病早期筛查、老年日化护肤等应用。扶持壮大一批服务优、诚信好、带动强的“领跑者”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发展老龄产业,促进养老与文化、教育、家政、医疗、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乐享塞上、颐养宁夏”医养康养和“云上宁颐养”线上展览等品牌。
激发“多元化”创新活力。发挥好全域旅游示范区政策优势,探索建立跨区域异地养老战略合作机制,优先发展跨省区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等老年旅游新业态。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经营模式,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和服务。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开发适于家庭简便操作的健康监测、功能康复、移位机等医疗器械,研发酵素、维生素、蛋白质等适合老年人营养需求的保健食品。
完善“全方位”保障措施。完善扶持老龄产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在金融信贷、财政补贴、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银发经济产业用地纳入用地供应计划,利用闲置商业、办公、工业、仓储等存量场所加快适老化改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银发经济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推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优化银发经济发展环境。
(宋 琰 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 社科界别)
让能生的想生 想生的敢生
——徐永豪委员的发言
生育是家庭大事,更是国之大事。各地纷纷将人口生育工作升格为“一把手工程”,出台系列支持政策。
年轻人生育观发生极大变化,养育成本激增导致生育焦虑,致使能生的不愿生;已婚育女性就业、晋升受限,养育与事业的矛盾,导致想生的不敢生;育龄人群生殖健康问题上升,导致想生的生不了;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子女教育成本、升学压力骤增,导致能生的生不起。为完善我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让能生的想生,想生的敢生,建议:
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注重正面引导,实现“愿意生”。加强主流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正面引导,宣传生育的重大意义,做好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落实产假、配偶护理假、哺乳假和共同育儿假等休假制度。加强妇女平等就业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杜绝女性生育就业歧视,维护育龄人群就业合法权益。对生育多孩的女性劳动者,优先给予就业帮扶。通过促进生育成本两性共担,提高男性休假补贴,在全社会树立夫妻共担育儿重任的观念,让“想生者愿意生”。
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激励机制,实现“生得起”。由一把手主抓人口工作,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参照先进地区做法,从财政、税收、保险、户籍、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方面,提出一揽子支持政策及激励机制。例如根据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制定差异化公租房租赁、购买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制定月子中心、托育中心、培训机构指导价,降低生育费用,让“愿生者生得起”。
加强医疗服务,确保高质量生育,实现“生得优”。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提供科学备孕及生育全程保健服务。完善生育医保支付政策,提升孕前检查、分娩及产后康复项目支付标准,把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范围。优化生殖健康服务,推动备孕、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多学科协作诊疗服务,规范不孕不育诊疗服务。推动健康生育,让“能生者生得优”。
发展托育服务,缓解教育焦虑,实现“养得起”。实行托幼一体化,支持幼儿园延伸开展托育服务。依托社区(村居)服务设施或挖掘闲置资源,引入第三方机构,建设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连锁型托育服务机构。推进“家门口”服务和就近托育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作用,打造“工会帮带娃”“社区来托管”等公益服务,探索工作场所托育服务、家庭托育点、邻里互助托育等多种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缓解教育焦虑,严查教师参与校外培训,引导教学回归学校,从根本上解决培训泛滥、过度补习等问题,减少教育开支。在中小学实施校园营养午餐并提供一定时长的低价托管服务,减轻家长负担,让“能生者养得起”。
[徐永豪 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副主委(不驻会)、银川市政协副主席 农工党界别]
宁港山河远 中华血脉亲
——何伟宁委员的发言
我是一名香港籍宁夏政协委员。2023年,宁夏政协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国情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宁夏与香港虽远隔万水千山,但我们同为中华儿女、同是中华民族、同属一个国家,我们血脉同源、文化同根、命运相连。
我讲一个宁夏、香港、深圳三地政协委员合力救助一位宁夏退役军人做肺移植手术的故事。
杨楠是一位1993年出生在宁夏灵武的回族青年,曾在西藏阿里中印边境服役3年,荣立过三等功。2023年12月初,他被确诊为特发性90%肺纤维化,生命垂危。绝境中的杨楠一家带着一丝希望到深圳寻医。
我得知情况后,立刻前往探视。当时,病床上的杨楠面色苍白,双眼充满对生命的渴望,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陪在他身旁泪如雨下。医生说做肺移植手术是唯一途径。但高昂的手术费,如大山般横亘在他的求生路上。
看着这位曾为祖国戍边,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年生命垂危,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作为政协委员,故乡的亲人有难,岂能袖手旁观!我对杨楠讲:“你曾为祖国站岗,今天我们为你的健康站岗!”我立即在深圳市宁夏商会发起捐款接龙,仅两天就筹集到了6万多元。我与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常委杨琳联系到深圳市政协委员、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梁真,在她的支持下,免除了杨楠40多万元的手术费。我们又联系到罗湖区回族政协委员喇培基,他毫不犹豫地为杨楠一家解决了饮食不便的问题。
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悄然展开,在几位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下,珍贵的肺源找到了。2023年12月23日,经过7个多小时的移植手术,当新肺在杨楠胸腔开始律动时,所有人都无比欣慰!
术后的杨楠在军人的坚强意志支撑下康复较快。2024年3月28日,我为他一家人购买了返宁机票,陪他们回到银川,并向自治区政协领导汇报了宁港深三地政协委员救助杨楠的过程。政协领导非常关心,召开专题会议,协商做好后续帮扶工作。
如今,杨楠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他深情地说:“感谢宁港深三地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爱心人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人民网、学习强国、《人民政协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救助杨楠的故事,许多群众和部队官兵纷纷向我致电致信表达感谢。
作为政协委员,我只是发挥委员身份优势,做了一些牵线搭桥的小事,却得到了宁港深三地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响应,传递了“政协温暖”。这一次跨越山海的救助,就是香港与内地、沿海与西部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再现,诠释了中华民族永远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让我们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迈向伟大复兴之路!
(何伟宁 香港宜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邀界别)
(本版文字由 孙振星 罗 鸣 整理 图片由 罗 鸣 陈治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