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几字弯” 宁夏要争先
——贺耀委员代表民盟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我区自实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来,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黄河安澜全面保障,荒漠化治理、盐碱地综合治理等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以下困难: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我区四分之三的国土为干旱半干旱地带,严重缺水。草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降低,有退化和沙化风险。盐碱地改造成本高、周期长,耐盐碱作物品种转化、推广体系未建立,科研力量分散,盐碱化趋势尚未有效遏制。
绿化空间严重不足。因土地资源受刚性约束,新增绿化用地困难且均为零星地块,交通不便、灌溉困难,造林条件差、成本高。农田防护林建设无地可用,现有农田防护林体系不完善。
项目统筹难度很大。受行政区域、部门职能及资金渠道等因素限制,各地各部门谋划实施的项目依然侧重于区域或行业突出生态问题治理,项目分散实施、标准不一,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治理资金来源单一。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和后期管护资金不足,生态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社会投资乏力、多元融资渠道较窄,致使零散的生态修复项目成效在“点”上有效,“面”上不佳 。
宁夏肩负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理应在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走在沿黄九省区前列。
建议:坚持源头治理,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坚持“四水四定”,节水蓄水并举,优化水资源配置,努力保障“三北”工程用水。推进河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将水源地治理向中小河流、乡村河湖延伸。注重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强区域水网建设及大中型灌区改造,建设抗旱调蓄水库。探索适合我区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选育耐盐碱作物,努力遏制土地盐碱化。
加大综合治理,科学布局绿化空间。将农田防护林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等项目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因害设防、科学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改造退化林网,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沙漠锁边林草带等。挖掘荒山荒地、未利用地、退化林草地、“四旁”地和道路河渠两侧等绿化空间,并动态调整造林空间,做到应绿尽绿。
推动产业融合,完善生态评价机制。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修复与葡萄酒、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成效评价标准。探索推进“光伏+”产业与防沙治沙用沙相得益彰的新模式。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构建生态综合补偿体系。深化“六权”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荒漠化治理和“四水四定”项目建设运营。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资金、国债项目资金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等。加大对节水产业、节水企业、节水设施、节水技术等企业的融资支持。
[贺耀 民盟宁夏区委会副主委(不驻会)、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民盟界别]
向“数”而行 蓄“势”向新
——曹一委员代表民革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在各地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布局算力产业的大背景下,自治区大力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发展数字经济,高位推动“东数西算”等重大项目,打造我区算力资源优势。但我区数字化赋能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有:
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我区算力基础设施仍以通用算力数据中心为主,与同为全国算力枢纽节点的成都、重庆、贵阳相比,我区规划标准机架和数据中心集群数量还有差距,更缺乏大规模、高效率的智算超算中心和跨区域算力调度体系及交易平台。算力资源集中于数据中心,缺乏面向各类应用场景特别是工业企业、特色优势产业应用的算力服务。
数实融合还不深入。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数字化转型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是数实融合的短板,传统产业普遍未实现数字化转型。如银川市425家企业的数字化评估结果显示,75.7%的企业数字化水平处于1级(规划级)及以下,极缺4级(优化级)和5级(引领级)企业。
人才匮乏制约明显。近年来虽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但数量不大、结构不优,人才集聚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复合型、高端型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部分企业数字化生产线已建成,但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企业转型。
建议:做强基础设施,提升算力赋能工业转型升级保障力。加快建设智算中心,算力基础设施适度先行。强化应用保障,主动融入国家算力调度平台,提升数据中心网络节点层级,推动超高速、低延时网络扩容。建设全国智能算力供给“最优区”,促进跨网络、跨区域、跨行业数据交互和算力调度,实现算力规模集聚和有效供给,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智能算力支撑。
做实产业融合,提升算力赋能工业转型升级牵引力。通过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技术供给、强化资金激励、加大财政支持等措施,布局多元化算力资源,满足不同场景的算力需求。深化工业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研发等数字化应用与改造,规划建设一批算力服务示范平台,鼓励算力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超级计算机、云技术、超快网络和数智化方案普及,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等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扩大工业数字化典型场景应用,强化工业数字化转型技术驱动。
做好人才培育,提升算力人才赋能工业转型升级支撑力。对接经济发达省区、投融资机构、头部平台、龙头企业等,搭建政企、校企常态化合作平台,组建“政校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培育更多专精特新高端复合型人才。建立开放型人才信息库,畅通咨询、引荐、就业、创业渠道,为现有人才创业、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对于重点企业和关键领域的特殊人才,完善利益分配和成果共享机制,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分配,多渠道彰显人才价值。
(曹一 民革宁夏区委会专职副主委 民革界别)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周晓涛委员代表民建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区不断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和治理架构,基层治理能力逐渐提升。但依然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有:
社区“统不起”。社区在协调辖区单位时,经常遇到调不动、管不成、用不了等问题。尤其是协调上级部门会碰“软钉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失灵现象较为普遍。
基层“转不动”。虽然各地已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服务、调查等任务依旧转移到社区,加之民政、文教、卫生健康、综治等诸多工作都延伸到社区,致使社区事务多、负担重,“小马拉大车”问题依然突出。
人员“配不齐”。中组部《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规定,社区工作者按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配置,我区有很多社区未达到配备标准,“事多人少”的问题突出。
服务“跟不上”。部分社区工作者业务素质及综合能力较低,成为社区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的制约因素,影响服务工作质效。一些社区物业企业服务质量不高、业主委员会成立难并且能力弱,也影响基层治理成效。
网格管理“不精准”。多头管理导致“网格是个筐,什么都能装”。网格员一员多能、身兼数职,又无解决问题的实际权力,导致问题搁置。权力与责任不对等、工作职责不清晰是网格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职业体系“不完善”。社区工作者存在职业晋升“天花板”,薪资待遇低,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
建议:聚焦基层治理运行问题,构建全域协调推进体系。完善《自治区城市社区居务公开办法》,为社区减负松绑。构建“一贯到底”的领导体制,做到“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指挥、“一张网”统管。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落实基层治理主体责任。推动网格化资源整合、力量融合,由“九龙治水”转变为“协同治理”。
聚焦基层“责大权小”“人少事多”问题,深化街道机构改革。赋予街道对部门派驻机构事务性工作的协调权,确保街道管得了事、管得好事。持续给基层松绑减负,杜绝部门转嫁职能、摊派指标等现象,使街道、社区全心全意抓治理、强服务。加快智慧社区建设,让群众办事更畅通、便捷。
聚焦社区工作力量薄弱问题,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按规定数量配备社区工作者。打通社区工作者进入体制内和职业晋升的通道,将社区书记、主任纳入事业编制招考范围。健全社区工作者薪酬增长、考核评价、奖惩等机制。严格选聘标准,加强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培育和留住高素质、职业化的社区工作人才。
聚焦物业服务质效不高问题,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加强党组织在物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建立社区与物业联合党支部,发挥党组织在资源整合、矛盾调解等方面的优势,确保物业工作适应居民需求,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
[周晓涛 民建宁夏区委会副主委(不驻会)、石嘴山市副市长 民建界别]
让新型消费的“马车”动力十足
——陈艳菊委员代表民进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九项重点任务,“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居于首位。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品质。2024年末,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30亿元,较上年增长5.3%。但受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区消费基础性作用还不牢固。
消费能力不高。居民消费趋于谨慎,存钱避险心态较重。据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区分行统计,2024年11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909.39亿元,较上年增长7.8%。
消费外溢严重。网络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各类电商平台快速发展,网上购物成为人们日常消费首选,零售资金大量流向区外。
消费供给不优。服务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缓,知名商品数量和品种不够丰富,商旅文体等跨界元素融合不足,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政策尚待完善。跨界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同一件事不同行业的监管标准、准入条件和合规要求不同,如音乐节、体育赛事入场人数的上限管控等。
建议:多渠道增加收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落实落细各项稳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就业创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投入,减轻居民刚性支出负担和消费忧虑。扩大消费券发放范围,适度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将线上“电子券”和线下“实物券”同步发放,通过限时发放、限时使用、量化消费额度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率。
培育消费增长点,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以智慧商圈、文创经济、首店经济等为抓手,努力打造“塞上·凤凰幻城”、沙湖不夜城、漫葡演艺小镇、“沙漠传奇”等宁夏旅游新IP,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餐饮、住宿、百货等传统产品销售。支持市县特色街区和地理标志产品经营,升级“农村大集”消费场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培育娱乐、电子产品、有机食品等消费新热点。
创新监管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监管和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探索多元化消费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对商家和消费平台的管理,强化对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销售行为。聚焦居民反映强烈的消费问题,精准开展消费保护执法行动,营造良好消费秩序。
优化政策举措,营造更优消费环境。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和消费者诉求为目的,细化优化现行政策措施,全面清理制约新型消费的制度障碍。建设现代化分拨中心、仓储配送基地,推动仓储、电子商务、交通运输集约发展,畅通商品流通渠道。举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节、艺术节、演唱会、体育赛事、博览会等,引入区外高水平大型活动策划团队,培育带动本地活动策划队伍建设。建立政府统筹、活动方主办、社会参与的大型联动机制,激发消费者信心和活力。
[陈艳菊 民进宁夏区委会副主委(不驻会)、银川市副市长 民进界别]
以“绿电”之能推动绿色发展
——马俊超委员代表农工党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我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近年来,我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第一大电源。截至2024年10月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54.5%,规模达4020万千瓦。我区高载能产业比重大,对绿电需求旺盛,这为绿电资源就地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也面临储能项目盈利模式单一、收益水平不高、新能源自我消纳及外送能力不足等问题。
建议:聚焦绿色产业,招引优质项目。围绕“新三样”制造业,开展工业园区绿电供应专项招商,打造绿色低碳制造“园中园”。联合绿电开发企业,吸引对绿电需求大的企业投资,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条。依托丰富的铝镁硅碳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冶金产业基地。把握“东数西算”机遇,科学布局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项目,通过绿电直连、优化数据中心运行等措施,实现绿电与智算中心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算力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业态。
拓展绿能技术,构建零碳体系。依托离网式绿电,布局绿电制氢、绿氢制甲醇等项目,拓展绿氢应用场景,推动绿氢在化工领域替代灰氢,助力化工行业深度降碳。推动绿醇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促进绿醇在交通、工业、电力等领域应用。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吸引前沿技术型企业,探索CCUS产业链项目商业化布局,利用厂区闲置地面、建筑屋顶等闲置空间建设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在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和制备新型碳材料过程中使用绿电,推动“绿碳”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强化绿电应用,助力节能降碳。针对钢铁、水泥、化工、铁合金、电解铝等高载能行业,建立绿电强制消费机制,推动行业向“绿色载能”转变。构建绿色制造业产业体系,支持各类制造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厂域绿电项目,打造绿色制造工厂示范,提升绿电消费比重。支持绿电设备“绿电制造”,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为重点,引导其与电力企业合作,通过绿电交易实现设备绿色制造,助力存量产业节能降碳。
创新供给机制,拓展政策空间。针对新建出口型企业绿电消费需求,探索绿电项目与用电项目直连的供电模式,满足绿电消费国际规则。在绿电占比高的地区,试点“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项目”。依托新建用电负荷项目,配套建设绿电项目,完善调度技术、运行机制和现货交易机制,形成源网荷储项目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模式,提升绿电自用消纳水平。支持分布式绿电就近与用电企业交易,促进分布式绿电规模化发展。优化绿电交易组织和结算衔接,丰富绿电交易品种,降低交易成本。支持绿电发用双方开展交易合作,通过长期协议稳定绿电供求关系和交易价格。
[马俊超 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专职副主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挂职) 农工党界别]
擦亮宁夏中药材“新名片”
——郑清源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宁夏是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代表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中药材基地”。据统计,我区现有中药资源共1392种,人工种植面积约157万亩,总产量13.6万吨,亩均纯收入1000元至1.5万元,年度总产值62.5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生态产业,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产业发展基底不牢。缺乏系统性产业规划,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药材相关标准不统一,有些支持政策不稳定、不持续。种子种苗繁育供给能力仅为需求的一半。企业、合作社无力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种植。
药材品牌培育滞后。菟丝子是我区重点大宗道地药材,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不足,经济价值未充分发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保护工作缓慢。
产业科技支撑较弱。缺乏中药材种植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高级人才团队,产业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缓慢。中药应用科研投入不足,未实现深度研发。中药材企业技术储备不足,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
中药材产业发展可衍生出多种新业态,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阳光工程和富民产业。
建议:强化政策扶持。一体化发展中药材产业和枸杞产业,以枸杞产业为牵引,完善管理机制,探索“枸杞+”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合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延伸产业链。将中药材种植、初加工和销售纳入“六特产业”政策支持范围。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核心产业,促进整体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标准体系。推进中药材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构建优质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道地药材生态种植体系、优质药材质量控制体系及产品贮藏、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体系。制定生产全链条标准,推进道地药材生产标准化,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组建中药材标准化评价团队,制定《宁夏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评价管理办法》,对我区道地药材进行科学认定,编制道地药材目录。推进中药材GAP实施。支持中药材重点产区申报大宗药材地理标志,提升我区特色中药材品牌影响力。
加强科技攻关。引入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足的人才团队,开展产业全链条研究,增加中药材种植、加工科研投入,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优化集成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价值高的中药材“拳头产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市场化进程,因地制宜打造“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综合示范县”,树立行业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郑清源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专职副主委 九三学社界别)
(本版文字由 孙振星 罗 鸣 整理 图片由 罗 鸣 陈治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