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 瑞
婴幼儿照护服务,是当下年轻父母的刚性需求,但在现实情况中,托育服务的供需之间仍存在数量、结构与质量不匹配等问题。如何破解年轻人“带娃难”的问题?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孙云霞、牛翔、施振忠、曹智莉、师淑莲提交相关提案,围绕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积极建言。
扩大供给 满足家庭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
通过开展相关调研,孙云霞委员了解到,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认为,隔代养娃有弊端,孩子送去托育机构既能受到专业科学的照顾,又能培养独立和社交能力,还会避免家庭矛盾。
“尽管好处很多,但目前来看,我区各地托育服务仍存在供给不足等短板。”孙云霞委员说,各地公办托育机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地适龄儿童入托需求,托育机构托育、照护比较弱化,多数托育机构入托儿童在3岁左右,1岁至2岁的低龄幼儿很少。与此同时,托育机构以私营为主,规范化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机构均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
推进优质托育服务供给能够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
“加大公立托育机构建设,是最能解决当前年轻父母育儿成本高、压力大、隔代抚养问题多、保姆照护家长不放心、孩子孤独玩伴少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惠民措施。”孙云霞委员建议,持续扩大普惠托育供给,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根据管辖人口设置托育机构,解决本单位内部适龄家庭需求,根据条件可面向社会开放招生。
在提高托育服务设施覆盖率和达标率的同时,要重视日常托育与寒暑假托育的衔接问题,建议从资格认定、临时牌照发放等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空间,外聘专业托育人员,开展临时托育服务,解决本单位内部职工假期托育需求。支持托育机构以市场化价格开展假期托育服务,降低社会家庭低龄儿童的托育压力。
多方支持 提高托育服务科学规范水平
“托育服务相较于幼儿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为精细,既要有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又要精通婴幼儿照护技能,而目前公办园教师以幼儿教育为主,缺乏系统的托育培训,新招聘专业托育师资又面临编制紧张的困境。”
牛翔委员建议,整合教育、卫健系统资源,联合高职院校婴幼儿教育专业,为公办园在职教师提供免费的托育专项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婴幼儿急救知识、营养膳食搭配、精细动作训练等,培训结束后颁发托育服务专业证书,确保教师持证上岗;在教师编制上予以倾斜,根据托班开设数量及预计招生规模,按比例增加公办园教师编制,吸引更多专业托育人才投身公办园服务,提高托育教师薪酬待遇,缩小与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稳定师资队伍。
让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训尤为重要。施振忠委员呼吁,相关部门与高校合作,开设托育专业,引入教育、医学、护理等科目,精准提高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构建托育机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托育服务输送人才。建设我区托育从业人员培训在线系统,集合我区优秀的专家力量,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均需要通过在系统上登记在线学习、智能训练、实操实训等,最终形成托育从业人员档案,可清晰查看从业情况、专业技能等,并记录黑白人员名单。
完善规划 加快优质普惠托育机构布局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托育服务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总体思路、路线图和时间表等仍不清晰,导致0岁至3岁托育服务难以普惠。”曹智莉委员表示,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政府通过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用人单位内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真金白银”支持较少,托育价格并未达到普惠,大部分托育成本仍由家庭承担。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策落实落地,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将0岁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纳入政府规划及列入政府财政公共预算,推动政府将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助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中的“社会服务”类,增加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属性,以利于提高托育服务的覆盖面和保育教育水平。探索建立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型托育机构建设的积极性。将托育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完善托育补贴和报销政策,减轻入托群众的家庭负担。
针对加强政府监管问题,委员们共同呼吁,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履行主体监管职责,厘清各部门间职责范围,促进托育服务快速发展。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链条日常综合监管机制和业务指导制度,确保托育机构合法、合规运营。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坚决守住婴幼儿安全和健康底线,最大限度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