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 瑞
住房乃民生之本,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源,也是城市发展绕不开的议题。近年来,我区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公租房保障,以实际行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筑牢百姓安居梦。
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等住房热点难点问题建言,助力百姓更好实现安居梦。
扩宽保障群体覆盖面 解决住房“夹心层”
“我租的房子离单位比较近,交通也方便,50多平方米的房子租金每个月300元,而且不用担心涨房租等问题。”1月16日中午,李蕾趁着午休时间,回到位于金凤区六盘山路南侧高桥二期A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内,给自己简单做了一顿午饭,享受午休时刻。
2024年,大学毕业的李蕾决定留在银川生活,毕业后换了好几处住所,不是因为房租太贵要跟别人合租,就是房子太旧、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不全总是搬家。
“租房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是一种过渡性住房,能有个单间、价格便宜就可以了。”李蕾说,2024年底,在朋友的推荐下,她试着申请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并通过摇号配租到自己心仪的房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日益凸显。为此,银川市积极构建起广覆盖、分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将外来务工人员、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将毕业不满3年的新就业大学生纳入住房保障可享受租金优惠,对外地来银务工人员名下无房即纳入保障。在智慧管理上,通过“我的宁夏”App实现快捷审批、高效监管。
2024年,银川市筹集2764套保障性住房,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2044套、配售型保障住房720套,“租赁+配售”的模式解决了更多城镇低收入群体、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难题。
“保障性住房是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托底房’,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魏莉委员呼吁,要加大保障性住房政策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对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法规和申请适用条件的知晓度,有效发挥保障性住房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的兜底作用,最大限度保障符合租赁对象实现“住有所居”。
魏莉委员在相关调研中发现,部分保障性住房的租赁者存在申请资料不真实的情形,致使租赁者以假冒他人身份、提供虚假材料的手段领取租赁补贴,获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并长期居住,扰乱保障性住房管理秩序。建议相关部门应强化动态监管,将日常巡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适时清退不符合条件或者条件发生变化的保障性住房配租资格,形成保障性住房申请、分配、管理、退出等环节全链条、精细化监管,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依法、公平、公正、高效适用。
老旧小区“华丽转身” 城市更新步履不停
城市繁华的背后,一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旧小区渐显疲态,院落陈旧,房屋老化,设施落后,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65岁的韩阿姨在兴庆区丰泽园小区生活了20多年,这里承载了她许多记忆,但因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管理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2024年,新华街街道对辖区的中山南街98号楼、丰泽园小区、公路局家属院、兴水园小区、福祥小区等8栋楼宇老旧小区实施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小区经过整修后,通上了天然气,环境也有了明显提升,老小区经过改造也能焕发新的活力。”韩阿姨说,现在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时常会和邻居们在小区里跳一跳广场舞。
近年来,银川市通过加大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改善小区环境脏乱差、楼道单元门损坏、楼道灯不亮等突出问题,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大事。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委员们的关注点。
“目前,各市区超过20年的小区比较多,每年都有老旧小区针对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等改造和房屋外墙修缮,但由于各类改造不属于同一单位实施,造成重复施工。”陈云委员建议,老旧小区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等各类改造涉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整体布局、合理规划各类改造,结合小区实际建设结构等分类集中改造,实现资源共享,缩短施工周期,避免重复施工造成资源浪费,提高改造后小区内道路质量。
小区各系统改造管理部门不同,造成小区道路多次施工,路面修补质量没有保证,绿化带被破坏,责任不清,监管不到位,不能及时修复。陈云委员建议,建立老旧小区改造相关责任方联合监督管理的机制,明确社区、物业、业主、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等相关方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责任,各方配合,提高施工过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