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近年来,电商产业乘风而起,已成为消费恢复扩大的新动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对外贸易的新引擎。电商的兴起,引领着我区电商业态的迭代升级,为我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何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大力培育电商产业,加速推进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民建宁夏区委会,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我区电商产业发展提交相关提案,积极建言。
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民建宁夏区委会认为,农产品电商人才匮乏,缺乏能够熟练驾驭电子商务创新的复合型中高级人才。农村从事电商创业的人员基数小,专业知识低,网销理念落后。为此,民建宁夏区委会在“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区电商农产品美誉度的提案”中建议,聚焦行业发展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高校和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学科建设,增强产教融合能力。
郑子盛委员说,虽然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搞电商,但返乡返村大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宁愿在外地打拼也不愿回家乡创业,从而影响了农村电商和物流业的发展壮大。为此,他在“关于助力农村电商走出困境的提案”中建议,要引导县级相关部门做好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抓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速建成专业化、规范化的电商及物流配送服务队伍。
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 助力“宁货”品牌出海
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在“关于推进中国(银川)跨境电商综试区能力建设的提案”中提到,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锚定“两平台六体系”建设路径,聚力推进“保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企业主体集聚、监管模式创新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带动区域产业循环发展、跨境电商集群发展,走出了一条电商赋能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但从综试区建设情况来看,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制约了综试区的建设。建议,推动产业聚集,打造跨境电商发展“产业链”。紧紧围绕“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导企业强化自营平台、品牌独立站建设,通过短视频、跨境直播等方式拓展线上渠道,推动跨境商品品牌化发展,形成跨境电商品牌出海产业带图谱。指导企业开展商标和专利的国内外注册保护,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产品认证,并通过外经贸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在扶持政策配套执行上,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建议,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完善海外仓建设配套支持政策,鼓励支持重点骨干物流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和大型跨境电商卖家等主体建设运营海外仓,助力打通跨境电商“最后一公里”。
电商赋能
让农产品上行焕发生机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直播电商+”,鼓励各市(县)加强与直播电商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孵化了一批网红达人、培育了一批品牌直播间、建设了一批直播电商基地,提升了农产品上行能力,使全区优质农产品叫得更响、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今年,梁万荣委员带来“关于直播电商赋能我区农产品上行的提案”。在他看来,我区直播电商赋能农产品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受制于时令消费、非标品等因素影响,对直播电商平台来讲,当前农产品上行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最先一公里”的备货集货。建议加大特色农产品产业招商引资选资力度,在村头乡尾建设更多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强化县域农产品初加工和分级包装能力建设,积极培养一批本土农产品分级包装服务商,与各大直播电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初级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加工上行水平,把加工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提升产品附加值。
“加快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资金,加快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维护速度,使广大群众买卖的农产品和商品能出能进,更好更便捷地送到买家、卖家手中。”郑子盛委员建议,通讯部门要加大对偏远乡村的投建速度,优化对县、乡、村三级通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提升改造工作,通过各厅局、部门的协商、沟通配合,使县、乡、村三级通讯网络、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齐全,更快、更便捷地服务当地广大群众,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