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共谋思路话发展 汇聚民智献良策

打造优质品牌让宁夏牛奶“产得好”更要“卖得好”

本报讯(记者 李 莹) 1月19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中共、无党派界别小组讨论中,马国庆委员就打造优质品牌让宁夏牛奶走出去建言献策。

“2023年,宁夏生鲜乳产量430万吨,人均牛奶产量590公斤,全区牛奶产业产值80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5%,居‘六特’产业之首。而全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有41.3公斤,相当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推荐量的22.6%至37.7%,约占全球平均水平的40%,明显低于欧美等国家,人均消费量存在巨大提升空间。”马国庆委员表示。

经过深入调研,马国庆委员发现,目前宁夏乳企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液态奶,本土乳企产品销售范围主要集中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周边省区,规模小的企业乳产品尚未走出宁夏。究其原因主要是宁夏本土乳企少而小,大多单打独斗,在广告、销售方面缺乏资金、人才和渠道。宁夏优质奶源的名气仅限于产业链下游,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知名乳品,未在全国消费者心中形成深刻的产区印象,消费者对宁夏牛奶缺乏认知。

马国庆委员建议,借鉴宁夏葡萄酒、枸杞产业打造品牌的经验,由政府牵头,在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建设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充分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全力打造“宁夏牛奶”“贺兰山产区牛奶”公共区域品牌名片,在全国大力宣传宁夏牛奶的品质化、特色化和差异性,提升宁夏奶源、乳企和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组建“贺兰山产区牛奶联盟”等平台,将所有本地乳品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特色地域产品矩阵。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持续接力造势,提升宁夏乳产品在全国消费市场的份额,有效解决我区牛奶“产得好”却“卖不好”的问题。

以数字化转型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 梁 静) 1月19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王红艳委员在参加科技、科协界别小组讨论中,聚焦我区奶产业数字化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自治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等,全力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王红艳委员说。

目前,我区牛奶产业仍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兴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为此,王红艳委员建议,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我区牛奶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奶企信息化水平,对实施数字化改造的奶企给予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鼓励奶企开展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数字化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支持奶企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应重点解决我区牛奶产业全链条的信息孤岛、奶价监管难、种养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对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产业交易、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推动我区牛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产业协同效率。”王红艳委员建议,积极推动多种技术混合应用,充分发挥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新兴信息技术,将技术与实际产业有机结合,创新数据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网络信息和数据安全。鼓励奶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奶农和奶企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组织举办数字化建设培训班,提升奶农和奶企数字化应用能力。

聚焦宁夏葡萄酒产业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本报讯 特色产业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彰显地方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1月19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来自农业界别的袁园委员建议打造宁夏葡萄酒文旅IP形象,助力贺兰山东麓打造“世界酒旅名片”。

“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我区葡萄酒产业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蓬勃发展,相应的文旅产业从单一的酒庄旅游向多元化全域旅游转型升级,逐渐形成特色文旅产业体系。但葡萄酒文旅IP形象还不够鲜明突出,文化旅游宣传输出渠道有限,使消费者难以迅速将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与其他地区区分开来。

袁园委员建议,深入挖掘宁夏葡萄酒文化内核,巧妙融合宁夏地域特色,利用多种渠道,对文旅IP形象进行广泛传播。打造与宁夏葡萄酒文化深度绑定的标志性角色或符号,在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上,设计并安装具有葡萄酒文化特色的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及各大商圈,设置葡萄酒文化旅游的展示区域,增强游客对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的直观感受。

“建立统一的葡萄酒文旅宣传推广渠道,整合各方资源,推出具有吸引力的专题报道、旅游攻略、美酒推荐等内容,全面展示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的魅力。”袁园委员建议,持续开展葡萄酒文旅推广活动,造势吸引游客,提升IP形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跨界合作与联合营销力度,积极寻求与旅游、文化、美食、时尚等行业的知名品牌或主播合作机会,通过产品联名、联合推广等形式,共同打造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陈君奕)

让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

本报讯(记者 毕 竞) 1月19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杨玉洲委员在民进、文艺、新闻出版界别小组讨论中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在科技型企业培育、项目申报实施、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面临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不明显、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紧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杨玉洲委员说。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当好开路先锋。杨玉洲委员建议,完善政策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做好长期规划,继续出台和优化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性文件,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政策宣传,多渠道多方式宣传科技创新政策,认真落实“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等利好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

“实施高成长企业助跑计划,构建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给予一定支持,激励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支持链主企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带动性强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新产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葡萄酒、绿色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找准贴合企业产品或技术的领域,引导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杨玉洲委员建议。

加强育种关键技术攻关 保障粮食安全

本报讯(记者 邓 蕾) 1月19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蔡进军、汪泽鹏委员在民建、环境资源界别小组讨论中建议,进一步加强育种关键技术攻关,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蔡进军委员表示,随着全球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攀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区农业在基础条件建设、生物育种、制(繁)种技术和良种生产等方面的水平仍然不高,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提升我区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建议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平台,依托科研院所加快建设宁夏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智能化、自动化、规模化的基因型鉴定平台。”蔡进军委员呼吁,建设智慧化人工气候室、智能化温室、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系统等农作物智慧育种平台,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智能化表型精准鉴定平台,进一步提升自治区综合性农作物科研机构的研发创新能力。

汪泽鹏委员表示,要充分认识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设立长期、稳定的育种和栽培专项经费,打造稳定、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实现育种关键技术由科研积累到成果产出。要通过项目带动,形成区内外科研院所、大学合作攻关机制,加强对优质、高产、耐旱、耐盐碱等突破性品种培育力度,满足不同生态区域、土壤类型农业区域生产需求。

“要建立育种单位与种业企业合作机制,加强良种制繁育生产技术研究,形成精准高效的种子纯度、真伪等鉴定技术体系,加快制定新品种配套技术示范与技术规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汪泽鹏委员建议。

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本报讯(记者 孙振星) 盐碱地是基本农田和耕地重要组成部分,是空置的粮仓和空着的粮袋子。1月19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王家邦委员建议,提升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王家邦委员说,我区有丰富的盐碱地资源,已查明盐碱荒地7.44万亩,盐碱耕地达248.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8%。特别是引黄灌区末端的宁北灌区,受农业基础配套条件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综合利用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科研转化及技术水平偏低、资金项目投入不足等因素限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明显较低。

王家邦委员建议,在全面普查摸清盐碱地底数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多年土地治理综合利用成果,结合区域位置特点、水土资源状况、农业发展条件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设备手段及行政技术资源,系统科学制定高质量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及相关政策。从工程、生物、化学、农艺等多方面分类施策,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支持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有效参与机制,增强整体协同性。

结合国土空间布局及盐碱地利用政策,进一步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持续加强高标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引进推广盐碱地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打造不同类型盐碱地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典型示范区。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采用秸秆过腐还田、高温堆肥、增施农家肥等措施提升盐碱地质量;鼓励支持相关农业科研技术部门积极开展试验研究示范,发展盐碱地优势特色种植产业,推进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双向发展,提高盐碱地综合效益。

完善监管工作模式 助力智慧医疗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 纳紫璇) 宁夏是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具备发展医疗健康大模型的先发优势与肥沃土壤,是国家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政策创新的重要“试验田”。1月19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王航委员在参加农工党、医药卫生界别小组讨论时,围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发展提出建议。

“过去10年,互联网医疗技术和应用蓬勃发展,产生的海量医疗健康数据构成了人工智能绝佳的训练素材,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创新的关键突破口。”王航委员认为,银川作为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的核心区,自2016年起便引领全国互联网医疗创新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及多元创新资源。在当下这个关键节点,可凭借独特优势,在平衡创新和规范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制定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标准与规范,开辟一条保障医疗质量、推动技术创新、惠及广大民众、做大产业规模的特色发展之路。

聚焦行业规范监管,王航委员建议,探索成立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质量控制中心,汇聚互联网医疗创新中积累的医学专家、技术人才、法规学者等各方资源,共同制定贴合实际、科学严谨的业务监管细则、标准规范,以更高的质量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宁夏乃至全国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筑牢根基。

王航委员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自治区、银川市两级政府专班的工作机制,协调各部门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打造适宜创新创业的环境,吸引从事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的创新型企业、大型企业创新业务分支机构扎根宁夏。通过优化银川的产业园区服务、落实配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税务等相关部门思路创新等举措,推动企业来宁夏、扎根宁夏,逐步形成产业聚集,把宁夏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中心。

--> 2025-01-20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6097.html 1 共谋思路话发展 汇聚民智献良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