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见习记者 陈君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百姓福祉。如何提升我区社区居家养老能力,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景?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罗海波、吴学宁、金忠杰提交相关提案,围绕统筹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培养服务人才等方面建言。
加强人才培养 保障服务质量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政府部门多次出台举措解决好养老问题,努力让老年人幸福感更持续、获得感更足,但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的问题依旧显著。
“到2023年末,宁夏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9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4.95%,虽然数据显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形势加剧,传统的‘9073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养老需求,这使得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社区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和支持措施,有效分担家庭养老的负担和压力。”经过前期深入调研,罗海波委员建议,可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助,鼓励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加强与高校及职业学校的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职人员培养方面,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技能竞赛,多维度加强培训教育,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通过高薪酬待遇、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等举措,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是居家社区养老的关键主体保障,针对以上问题,吴学宁委员建议,要充分发挥养老服务志愿者与养老义工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人员队伍建设管理,促使参与养老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构建起慈善助养的新形态,为居家社区养老提供有力支撑。
整合多方资源
健全服务体系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老年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明显,解决城市老年居民的养老问题是当务之急。”金忠杰委员提出,应保持传统服务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社区根据自身养老服务对象需求,选择供给主体,对接服务项目,如适老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建立网络化治理的合作机制,打造社区居家养老资源共享平台,弥补单一供给主体资源不足的状况,扩大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成本。应建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数据库和供给信息数据库平台,与餐饮、医养、家政服务、文化活动等数据模型一同形成衣、食、住、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数据服务平台,以此形成供需匹配养老方案,并利用网络化治理资源共享优势,统筹利用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活动区、党建活动室等闲置资源,缓解社区老年活动场地容量不足、设置单一的问题。
“开展养老服务仅靠政府投入很难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才能更好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吴学宁委员建议,要从解决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入手,整合利用各类资金和闲置场地,加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并积极引导老年人转变相对滞后的消费观念,实现养老服务发展的良性互动。
强化监管体系
规范服务运行
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养老服务监管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养老服务涉及部门多、牵涉领域广,并且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社区老饭桌服务对象错位、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相对短缺等问题,加强监管势在必行。”金忠杰委员建议,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对考核评价结果进行监管,使社区养老服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如政府补贴建设的老饭桌、日间照料中心等,可委托第三方进行前期论证、中期督导、后期考核,指导其运营管理,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吴学宁委员建议,要建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出台养老服务规范标准,提升综合监管效能,从而推动养老服务健康规范有序运行。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效评估,开展等级评定,评定评估结果直接运用到养老服务补贴发放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不仅彰显了社会对老年人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重要举措。委员们希望,通过持续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保障,能够让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有尊严、有质量、有温度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