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静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安全底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自治区政协委员王彤贤、陈艳菊聚焦我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交相关提案,积极建言。
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包括指标收益、剩余资源利用收益以及自然资源开发权益三个方面的激励。”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在“关于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提案中提到,我区仅9个涉及利用市场化方式参与生态修复的案例,主要形式为政府引导,通过保障企业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或保障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合理收益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但示范引领作用和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模式还不明显。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建议,应做好参与企业以往实践、诚信状况、财政平衡等有关情况的评估,明确参与各方的收益、责任和罚则,特别是加大违背生态修复的惩处力度,避免产生隐形风险。引导国企或骨干企业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探索构建合作平台和推广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引导和规范各类资本参与生态修复。
在规范参与内容、参与方式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开竞争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主体等参与程序,确保全流程公开透明,有效保障社会资本权益。细化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政策导向、政策准入和操作路径,优化审批效率,做好部门联动和净身出让。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保护修复产品的交易渠道,明确细化产权激励措施,健全碳排放核算交易制度,通过创新试点赋予土地经营权证等形式,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抵押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需要先进成熟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的管理团队,回报周期也较为漫长。”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建议,除了企业自身进行技术合作探索研发外,政府应积极开展适宜我区实际情况的生态保护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完善生态产业化发展链条。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宁夏路径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区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自治区政协委员王彤贤在“引导生态资源市场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宁夏路径”提案中提到,中央财政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2个县(区)予以生态补偿,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资金保障。
王彤贤委员表示,宁夏“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沙漠实验区、旅游区等区域的创建还是空白。建议每年对创建成功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政府给予财政政策倾斜,特别是对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禁止、限制开发的县(区)予以资金补助,弥补创建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引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强化示范建设动态管理,严把建设质量“关”、严控准入退出“线”、严格成效评估“尺”,切实保障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质量与成效,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在目前重点补助以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为核心的基础上,增加生态产品价值保值增值的直接投入,以及将因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控制减少污染排放等带来的财政减收损失纳入考虑。”王彤贤委员说,应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方式,细化资金支出方向,建立资金管理清单,重点支持让生态产品保值增值、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产业、制度等通道建设,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和转化能力。建议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财政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适时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从而激励各地区全面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切实发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的作用。
加大文旅资源生态修复工作
“宁夏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宁夏重塑塞上魅力、激活文旅发展潜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文旅融合的迅速发展,一些文旅资源过度开发或不科学开发的生态遗留问题比较严重。”自治区政协委员陈艳菊说。
今年,她提交“关于加大文旅资源生态修复工作”的提案,建议由文旅、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编制《宁夏文旅融合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以西线沿贺兰山、东线沿黄河湿地为核心区,勾连零散生态与文旅节点,打造“生态修复+文化体验+旅游度假”综合廊道。例如,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修复葡萄园周边荒山,融入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品鉴民宿,一站式满足游客游赏购需求。
“可推出一批生态修复文旅示范项目。把居民楼拆迁旧址、废弃工厂矿坑等资源因地制宜,改造成为极限运动基地等投入较小、见效快的新业态,把矿坑壁绘上宁夏特色岩画、当前流行元素文化图案,赋予其文化灵魂。”陈艳菊委员说,对退化的湿地沟渠等开展生态疏浚后,植入湿地科普馆、观鸟栈道,搭配黄河渔家文化表演,丰富游览层次。可设置生态研学路线,组织学生团体参与植树造林、鸟类观测,收取适当费用反哺修复成本。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生态修复进度与质量,及时预警生态隐患。搭建智慧文旅平台,关联生态景点实时数据,为游客精准推送游玩攻略、生态科普知识,用数字化手段保障文旅融合生态修复的持续发展与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