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宁夏葡萄酒飘香世界走出“国际范”
本报讯(记者 张红霞) “国际友人为什么来宁夏?我们要给出的答案里,葡萄酒算一个!”1月18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苏龙委员在参加工商联、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中说,对越来越多的人而言,葡萄酒已成为大家生活中愈加重要的一部分,更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建议抢抓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简称OIV)机遇,推动宁夏葡萄酒实现国际化发展,走出“国际范”。
2024年11月15日,中国成为OIV第51个正式成员国,这是中国在葡萄酒和葡萄种植相关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加入OIV组织,使中国葡萄酒产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中国与全球葡萄酒产业在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市场推广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目前,银川和青铜峡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产区知名度、酒庄数量、品牌知名度及产品质量等各项指标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建议积极对接OIV组织,推动银川和青铜峡两大葡萄酒主力子产区争创‘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称号。”苏龙委员说。
“推动并完善宁夏葡萄酒产业标准,使其和国际标准体系接轨正当其时,建议我区积极参与OIV国际葡萄酒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将中国的独特经验和技术融入其中,提高宁夏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苏龙委员说,OIV组织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平台,有利于产区葡萄酒企业与国际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建议积极学习国外葡萄酒产业在葡萄品种培育、种植及酿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宁夏的酿酒技术和品质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的品牌运营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品牌竞争力和葡萄酒品牌国际影响力。
OIV组织在推动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苏龙委员呼吁,我区要在借机拓展国际市场、享受贸易便利政策的同时,借鉴OIV成员国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逐绿前行中助推葡萄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健全固原市冷凉蔬菜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本报讯(记者 李 莹 见习记者 陈君奕) 1月18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来自共青团和青联界别的吴夏蕊委员建议健全固原市冷凉蔬菜链,助力乡村振兴。
“固原地处六盘山区,位于博台线和胡焕庸线的交会处,属于黄土高原暖温半干旱气候区,处于‘空中维生素’海拔1500米和‘黄金纬度’北纬38°左右,具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隔离条件好,空气洁净、生态无污染’等天然禀赋,生产的冷凉蔬菜每百克氨基酸与矿物质含量比南方地区高出70%,色泽鲜亮、脆嫩多汁。”吴夏蕊委员说。
经过深入调研,吴夏蕊委员了解到,固原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50万亩,主要菜品有菜心、西蓝花、上海青等15大类,年产量超过200万吨,产值超过50亿元。2024年固原市农民经营性收入中,冷凉蔬菜产业占比高达45%,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针对产业发展起步晚、地域特色品牌推广度低、冷凉蔬菜产业链薄弱等现状,吴夏蕊委员建议,要结合冷凉蔬菜生产技术需求,大力支持农户、龙头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有效提高蔬菜产量,保障蔬菜品质的稳定性。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培养冷凉蔬菜育种、种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举办培训班、远程授课、专家田间地头实地讲解、搭建农户交流学习平台等方式,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
“要加快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把先进技术、现代装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引入特色产业发展中,实施‘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全产业链发展好特色优势产业。”吴夏蕊委员还建议,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村制宜、分类施策,通过产业经营、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农文旅融合项目,拓展林下观光体验游和生态休闲度假游,实现山绿与民富“双赢”。
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力度 推动昆虫蛋白产业化发展
本报讯(记者 邓 蕾) 1月18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张蓉委员在民建、环境资源界别小组讨论中,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力度,推动昆虫蛋白产业化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群众对蛋白质的需求日益攀升。昆虫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生物量巨大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约有100万种,可食用的有3650余种,是当今世界上未被利用的最大生物资源。”张蓉委员说,相关研究表示,昆虫蛋白开发利用正逐渐成为全球关注和开发利用的焦点。
“相对国外及国内广东、山东、浙江等地,我区在资源昆虫研究与利用方面较为滞后,目前还存在对昆虫蛋白产品的认知度不足、缺乏对昆虫蛋白活性物质发掘研究、规模化养殖和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低等瓶颈问题。”张蓉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将资源昆虫转化利用研究列入自治区“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并立项支持,重点解决资源昆虫工厂化养殖和高值转化等关键技术短板。在生产昆虫蛋白原料的基础上,开发高价值的饲料、食品、保健品、医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产业生态链。通过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和企业孵化器等,建立科研、企业、产业为一体的资源昆虫利用产学研平台,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确保产业在供应链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竞争力,加速昆虫蛋白产品开发等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转化。
张蓉委员还呼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研支撑、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高度融合,实行昆虫新食品原料及昆虫蛋白系列产品申报的补贴制度,制定昆虫蛋白产品标准,并建立严格的安全、质量和环保标准,确保昆虫蛋白产业在市场中的良性发展。
深挖中药材产业潜力 打造宁夏特色农业新名片
本报讯(记者 孙振星) 1月18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赫丽娟委员聚焦我区中药材产业积极建言。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区中药材产业的明显区域性发展。平罗菟丝子、盐池甘草、同心银柴胡、海原小茴香、中宁枸杞、原州区红花、隆德黄芪等中药材在国内中药材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和公认的道地药材品牌。但赫丽娟委员发现,我区中药材产业还存在单一药材种植体量较小、缺少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种植理念相对落后、科技创新不足、野生特色珍稀中药材资源保育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赫丽娟委员建议,建立我区中药材交易市场,依托交易市场引进和鼓励本地企业建设仓储设施,将散户的小规模销售汇集成具有一定体量的大宗销售,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市场价格调控主导权的建立。通过示范和培训等措施带动群众种植中药材,组成专家组指导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种植,促进我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药用植物驯化基地,增强中药材集约高效的发展能力。加强药企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以企业出题、揭榜挂帅等形式支持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培养研发能力和创新人才。合理利用闲置山林地种植多年生中药材,降低种植成本,增加我区中药材储备、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制定明确的区域品牌发展规划,政府以经费补贴等形式引导地区中药材的发展方向,集中打造适宜本地区的优势道地中药材生产。支持野生特色中药材的驯化利用,倡导本地野生中药材以小规模、集约化、高效化的生产模式经营,为丰富本地区中药材资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前储备品种和技术。
加强宁港两地合作交流 提升宁夏对外开放水平
本报讯(记者 罗 鸣 蔡睿晓) 1月18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港区自治区政协委员陈雅辉在特邀、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中,就加强宁港两地在文化、金融等方面合作交流提出建议。
“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自治区政协与香港促进现代化专业人士协会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宁夏葡萄酒、枸杞、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借港出海’,作为一名港区自治区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陈雅辉委员表示,在推动宁夏与香港合作交流中,除了经济领域,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通过利用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让更多优秀的宁夏文化作品通过香港向全世界展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打造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进宁夏特色文化在港澳台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陈雅辉委员还表示,应支持宁港两地青年开展创新创业合作项目,为两地青年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促进青年成长,为宁港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加强宁夏与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动宁夏企业到香港上市,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到宁夏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合作,为宁夏的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助力宁夏经济发展。
针对宁夏特色农产品方面,陈雅辉委员希望,在香港举办更多宁夏特色农产品的品鉴会、推广活动,提高宁夏农产品在香港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建立更完善的信息对接平台,让宁夏的农产品企业与香港的经销商、采购商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市场精准匹配,促进两地合作。
做优融资担保行业推动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本报讯(记者 梁 静) 担保作为融资增信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月18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李银辉委员在科技、科协界别小组讨论中,建议多部门协同推进担保体系深化改革,实现国有担保机构做优做强做大,让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实体,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好桥铺好路。
“近年来,我区国有担保机构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整体存在体系松散、无AAA评级担保机构、对政府补贴政策依赖程度高、科技赋能不足等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李银辉委员表示,应以职能化为抓手,构建全区一体的政府性担保体系;以市场化为要素,组建AAA评级市场化担保机构;以专业化为依托,形成担保资产管理处置的风险“防火墙”。
李银辉委员建议,应整合全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采取多级法人联合或全区统一法人两种模式,打造全区统一管理、规范运营的融资担保体系,实行“统一人员管理、统一风控制度、统一系统平台”的“三统一”,达到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科技赋能的成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全区担保机构通盘考量,以现有AA+评级企业为主体,通过自治区级高位推动、市县联动,组建我区AAA评级担保增信机构,提升我区国有担保机构整体竞争力。
“担保资产处置方面,应组建专业的担保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和处置。”李银辉委员建议,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将全区担保体系所有担保公司形成的不良债权转至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担保行业风险补偿金,由资产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用以对政府性担保机构进行资本金补充。
打基础强弱项 完善我区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本报讯(记者 纳紫璇)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卫生健康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1月18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来自农工党、医药卫生界别的委员们为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马瑞霞委员聚焦我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建议,加强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建立健全规培医师评估体系,鼓励规培医师和专硕研究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临床技能和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医学教育资源对接与合作,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合理推进规培招生和高校招生扩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医学教育整体水平,为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非急救转运作为医药卫生事业的有益补充,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助力医药卫生事业向更全面、便捷的方向发展。
“当前非急救转运服务市场无序且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患者在需要非急救医疗服务时,都缺少统一的调度平台,为非正规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黑救护车’四处揽客、漫天要价的情况时有发生。”马锋委员认为,解决需求端的刚需和供给侧的不足之间的矛盾,需要兴除利弊,通过优胜劣汰净化现有市场环境,共同组建成体系、成建制、成规模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新体系。
马锋委员建议,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依托现有医疗机构建立规范的全区非急救转运服务中心,统筹全区非急救转运服务工作,统一联系方式、标准化服务模式,不断强化专业管理,加强市场有效引导,形成辐射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非急救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