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黄荣孝:“‘三线精神’已深深根植在我的血脉里”

本报记者 王 茜

石嘴山市大武口洗煤厂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曾经的年轻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黄荣孝心中的那份激情从未消退,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将青春献给国家建设事业,弘扬传承着“三线精神”。

“当工人就要当一名好工人”

“黄老,您和我讲讲三线建设时期,在大武口洗煤厂工作时的故事吧。”记者来到黄荣孝家,只见老人用手半捂着耳朵,手掌弯曲形成一个“人造扩音器”,努力想要听清楚记者说的话。

黄荣孝妻子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在有噪音的车间工作,导致黄荣孝听力受损,随着年龄增长,他只能隐约听见一点点声音。

黄荣孝是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樊哙区渡口乡人。1965年,18岁的黄荣孝和万千热血青年一样,怀着对军营的美好憧憬,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前往黑龙江参军报国,并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6年后,国家发出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他毫不犹豫地听从部队转业安排,来到了石嘴山市大武口洗煤厂,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睡地窝子、吃粗粮、用河沟水。”昔日艰苦创业的画面在黄荣孝的讲述中徐徐展开。“我们坐着车,心想这也没多远。可没想到,一路翻山越岭,尘土飞扬,灰头土脸到了大武口。”黄荣孝回忆说,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就住地窝子,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深坑,上面担上几根木头,木头上铺上树叶树枝,再覆盖上一层泥土,就成了家。地窝子里夏天闷得像蒸笼,冬天透风冻得人直哆嗦。

当时,随着三线建设规模扩大,蔬菜、粮食供应一度跟不上。“工作服一年两身,一身棉衣一身单衣。想在商店里买个牙膏、牙刷这样的生活日用品都没有。日子虽苦,但没有人退缩。”黄荣孝说,当时天气十分恶劣,时常都是漫天黄沙。

“1971年,我被分到大武口洗煤厂装备车间成为一名翻车工,通过操作翻车机,将火车皮上的煤炭卸载下来。”黄荣孝告诉记者,这工作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全要靠人工操作,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容不得一点马虎,要确保煤炭安全地卸载下来。

那段缺衣少食、艰难困苦的岁月,造就了一批批骨干,也正是他们,为三线建设付出了青春、贡献了力量。黄荣孝和其他工人们一起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下河捞沙硬化道路,平整土地搭建宿舍。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他们靠手拉肩扛,靠钢管、撬杆、葫芦吊等简易工具,把一台台几吨重的设备安装到位,建成一条条生产线。

车间内,机声轰隆、煤层飞扬,工作环境丝毫不亚于井下采煤工作面,一天下来全身又脏又黑,脸上满是煤尘。

有一年腊月的一个深夜,翻车机出现问题,值班工人找不到原因,设备停止运行。接到电话后,黄荣孝爬出被窝,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到了单位。故障设备处于狭小的夹层空间,他辗转腾挪2个小时,拆除、检测、安装、调换,反反复复地钻进钻出。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可他的工作服上却冒出了丝丝热气。当故障排除后,黄荣孝脸上沾满了一层黑乎乎的油泥。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42年不变的翻车工岗位,把他从一个毛头小伙儿磨炼成了翻车操作能手。42年的岁月改变了他的容貌,却没有改变他那颗执着奉献的心。

“工作42年,其实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当好翻车工,站好一班岗,做一名好工人。”黄荣孝,早已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深深根植于心中。

用剪报记录时代变迁

“退休后时间多了,我也没有什么爱好,就爱看报剪报。”黄荣孝说,剪报不仅能丰富知识、充实生活,还能陶冶情操。

一台裁纸机、一支记号笔、一把剪刀、一瓶胶水,这是黄荣孝制作剪报的全部工具。虽然制作剪报工序繁琐,有时候在桌案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但痴迷剪报的黄荣孝却乐此不疲。

196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和庆祝大洗厂投产的“双庆”锣鼓声敲响了;1965年,由基建公司建起大洗厂职工宿舍三层楼房,建起了厂党政办公平房;1966年,建起职工家属住宅三层楼房;1977年,洗煤厂精煤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翻开已经泛黄的剪报册,详细记录着洗煤厂重大事件的发生。

作为纸媒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他将报纸上有关大武口洗煤厂的所有新闻报道、新闻图片一一搜集起来,精心布置剪贴制成了6本厚厚的“纪实簿”,这不仅是石嘴山市发展变迁的见证,更是黄荣孝一生信仰与追求的缩影。

黄荣孝还是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好八连”巡逻队伍中的一员,不论春夏秋冬,他每天佩戴红袖章,手提小喇叭巡逻在小区每个角落,维护社区治安和环境卫生,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劝诫,发挥着他的一份余热,为社区居民守候着一片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维护着社区的和谐稳定。

黄荣孝以“光荣在党每一天”的责任使命和“在党爱党一辈子”的定力恒心,为三线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和毕生智慧力量。

--> 2025-01-1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5983.html 1 黄荣孝:“‘三线精神’已深深根植在我的血脉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