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李岐山:以奉献之姿 铸三线辉煌

本报记者 马 敏 实习生 保佳莹

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三线建设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无数建设者的奋斗与奉献。李岐山,出生于1935年,河北唐山人,年轻时在北京上学,毕业后分配到大连机床厂工作,1965年跟随大连机床厂成建制搬迁到银川建设新的机床厂——宁夏长城机床厂。

响应号召 踏上三线征程

20世纪60年代,在大连机床厂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李岐山,处于人生的关键抉择时刻。“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了指令,要求大连机床厂抽调部分力量支援大西北,建设一个全新的机床厂。这是一项艰巨光荣的任务,厂党委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离开美丽的大连,对于李岐山和许多同事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告别生活多年的家园,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诸多便利。然而,李岐山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坚定地表示:“个人的得失在国家大义面前微不足道,为国家建设奉献一切是我们的使命。”

在搬迁筹备阶段,李岐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协助领导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从人员的筛选和调配,到设备的拆卸、运输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策划。他穿梭于各个车间和部门之间,协调各方关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他回忆:“那段时间,厂里的氛围既紧张又充满激情。大家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哪怕困难重重,也毫不退缩。”

艰苦创业 书写奋斗华章

1965年,李岐山踏上了前往宁夏的征程,开启了长城机床厂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

抵达银川后,眼前的景象充满了挑战。“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更加艰苦。当时,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职工的生活安置。”他说,吃饭成了大问题,职工食堂只能在破旧的仓库里,临时搭建起几个炉灶,没有专门的就餐场所,只能自己找地方蹲着吃饭。住宿条件也非常简陋,很多人挤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上班工作,下班建房,成为当时大家日常写照。

面对如此困境,李岐山没有退缩,他同大家一起动手,改善生活条件。“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士气很高,没有人有怨言。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克时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建设好工厂的决心。”

建设工厂,设备的搬运和安装是重中之重。从大连搬运来的设备数量众多且体积庞大,包括各种精密机床和生产设备。为了确保设备安全抵达,李岐山和同事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运输过程中,大家精心包装和固定设备,安排专人负责押运,确保设备不受损坏。到达银川后,在破败的厂房里安装调试生产设备。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生产出宁夏第一台仿型车床,大家敲锣打鼓地庆祝,为“五一”节献上了一份厚礼。

砥砺前行 铸就工厂辉煌

长城机床厂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但李岐山始终坚守岗位,与全体职工共同努力,推动工厂不断发展壮大。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长城机床厂开始进行全面整顿,建立了规范的生产、技术科等科室,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全厂职工以大庆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长城机床厂逐渐走上了正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李岐山自豪地说:“到了1977年,我们厂凭借出色的业绩被评为工业学大庆的全国先进单位,厂领导曲绵潼书记前往北京参加会议,抱回了大奖状。那一刻,整个工厂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我们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骄傲,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进的信心。”

岁月流转,长城机床厂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变迁。2005年,工厂进行了改制,李岐山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他感慨地说:“改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工厂经历了许多变化,但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机床厂人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

退休后,李岐山回到河北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尽孝尽责,在父母相继离世后,他怀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回到了银川这个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的心始终与工厂紧密相连。

李岐山说:“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传承三线精神。在当今时代,虽然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激励年轻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2025-01-10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5547.html 1 李岐山:以奉献之姿 铸三线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