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纳紫璇
在贺兰山脚下,石嘴山市这座曾经的三线建设重镇,如今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曾是无数热血青年的集结地,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和时代的使命,用青春和汗水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工业赞歌。
不讲条件讲奉献,夜以继日埋头干,这是宁夏煤炭工业起步至今,石嘴山煤炭人的真实写照。作为石嘴山矿区最早的建设者和见证人,1947年出生的钱德良为自己能够在这片热土上留下深深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而倍感骄傲。
踏上征途 风沙中的奋斗岁月
1966年,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号召下,年仅19岁的钱德良从河南省淮阳县,乘着绿皮火车踏上宁夏三线建设的征途,目的地是1000多公里以外的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
然而,一下火车,钱德良满腔建设大西北的热情便被漫天黄沙扑灭了大半。“当时大武口天天下沙子,风刮得眼睛都睁不开,从宿舍到食堂短短的一段路,都需要几个人手拉着手并列前行。”钱德良说,当时大家住的是土坯房,木质的窗框密封性不好,常常一觉睡醒后发现被子、枕头上蒙了一层黄沙。
当时,钱德良在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第八十工程处工作,主要负责总机修厂的厂房建设。没有现成的建筑模板和先进的机械辅助,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一无所有的荒滩土路,没有任何建筑工作经验的钱德良和他的工作队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厂房搭建,让生产工作有序推进。
钱德良坦言,那时自己年龄小,以前也从未出过远门,面对陌生且恶劣的环境不免产生了畏难的想法,单位领导和他的带教老师察觉到他的情绪后,纷纷给予帮助和支持,一边向他传授专业技术,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在前辈们的引领和感召下,钱德良逐渐坚定了扎根宁夏参与三线建设的信心,不仅自学了泥瓦、修路等方面技能,每次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也总是第一个冲在前线,在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41年。
迎难而上 炉火中锻造钢铁意志
1971年,完成了厂房建设工作后,一部分支宁人员选择回到家乡,而钱德良此时已对这座由自己一砖一瓦搭建的厂区产生了感情,选择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后又被分配到西北煤矿机械厂分厂工作。
初到西北煤矿机械厂分厂,钱德良负责在生产一线完成钢铁锻造炉前工作,需要在高温场所完成控制炉子温度、铁口维修、设备保养等任务。炉前工作最重要最危险的部分就是堵铁口,每次高炉铁口打开,涌出的铁水温度高达1470多度,夹杂着铁粉的火花能窜到两米开外,这时炉前工就需要顶着热浪和火焰将砂石一次性送入铁口,稍有不慎被铁砂溅到,便会有烧伤的危险,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也必须穿着防护服在高温蒸烤下工作。“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很多操作都是人工完成,一开始我也害怕,但想到这是单位交代的任务,且炉前工作做不好对整个生产线都有影响,就不停给自己鼓劲,啃下这块‘硬骨头’。”钱德良说。
工作中,钱德良发现炼铁高炉风口怎样开、铁口怎样堵是最基本也是最考验技能的操作,如何让堵铁口用的材料能经得住高温铁水的炙烤而不漏铁,又能在铁口出铁时容易被钻杆打通,材料配比十分重要。钱德良和他的同事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出堵铁口材料的最佳配比,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了堵铁口任务。“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份工作又脏又累还有危险,但我越干越觉得它充满了挑战和成就感,每次成功疏通铁口,看到铁水顺利流出,我都感到无比自豪。”钱德良说。
成为工段段长后,钱德良从如何疏通铁口到怎样避免被铁砂溅到,手把手地将自己积攒的经验传授给后辈,每当遇到棘手的铁口亟须疏通,他总是顶在最前面。在这期间,钱德良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融入日常工作中,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在团队建设和安全生产上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担任段长期间,所在工段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事故与人员受伤事件。
青春无悔 一生难忘“三线情”
因产业兼并和重组,1979年,钱德良到西北煤矿机械厂总厂负责锅炉维修和后勤工作。岗位虽然变了,但他对工作充满的热情未曾改变。钱德良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将之前在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带到了新的岗位上。
一年冬天,钱德良负责区域的锅炉发生故障,不仅影响周边居民供暖,更是造成整个生产线停滞。面对急难险重的情况,钱德良和他的工友们抢时间、争速度,在50度以上的高温下进行抢修。钱德良不顾狭小空间的局促和刺鼻的气味,毫不犹豫地钻进设备间,在昏暗的灯光下,逐一排查故障点,争分夺秒地更换损坏的炉排,避免了因停机造成的巨大损失。“从设备间出来才发现脖子都被防护服磨破了,但检修时却一点也没感觉到。”钱德良说。
退休后,钱德良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每当社区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忙。“钱大爷现在是我们社区的监督员,平时义务帮助我们开展一些宣传巡视工作,每次社区有活动他也闲不住,帮着我们搬桌子椅子,维持纪律。”钱德良所在的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民生社区工作人员说,小区里谁家电路出故障,钱德良总是带着工具上门义务帮大家修理,是社区里有名的“热心肠”。
从青春到白发,曾经顶着漫天黄沙建设工厂的日子已经远去,他乡也变成了故乡。如今,钱德良漫步在大武口区的街头,看着林立的高楼与干净整洁的街道,由衷地为自己“第二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自豪。“记得刚来的时候,这里连棵树都少见,现在到处都是绿树成荫,空气也清新多了,这不仅是城市的变化,更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的青春燃烧在了三线建设中,但我从不后悔,有幸成为三线建设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倍感骄傲。”钱德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