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凤琴:

一针一线绣出无限美好

李凤琴刺绣作品·挂件(本人供图)。

李凤琴刺绣作品·鞋垫《锦鸡·花卉》(本人供图)。

李凤琴刺绣作品·虎头挂件(本人供图)。

李凤琴,1967年生,宁夏银川人,小学文化程度。2013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刺绣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在我国民间有两三千年的发展历史。刺绣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不仅可以使织品更结实耐用,而且大大增加了织物的美观度。刺绣图案多半与民间生活的风俗、时尚相关,承载着中华民族朴素的审美取向和美好的生活愿景,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象征意义。在我国西北地区,刺绣形成了该地区独有的豪爽大方、鲜艳跳跃的地方特色,而作为西北地区诸多刺绣女性之一的李凤琴,正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李凤琴于1967年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是家里3个子女中最小的。庆阳地区具有悠久的刺绣传统,在李凤琴的记忆中,儿时村里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刺绣,她的外婆、母亲、舅妈都是刺绣好手,母亲还是村里有名的裁缝。外婆去世后,母亲就靠给人缝制嫁妆及刺绣等手工活计,把两个弟弟拉扯大,养活了全家人。李凤琴就在这样具有浓厚刺绣文化氛围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刺绣手艺。

李凤琴的母亲擅长滚针绣,这种绣法常适用于花朵叶脉、动物毛发等图案, 能突出绣品的自然形态。母亲时常给李凤琴缝制鞋垫、袜子,所绣的梅花、蝴蝶等图案皆栩栩如生。李凤琴从母亲那里学得了滚针绣的技艺后,对刺绣充满了浓厚兴趣。到了十几岁,她开始跟着村里的婶婶学习刺绣的其他针法技巧。面对错综复杂的走针穿线,李凤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可谓极具天赋。17岁时,李凤琴给哥哥的孩子绣了个老虎枕头,得到了全家人的喜爱和称赞,在村里也逐渐有了名气。十八九岁时,李凤琴就已经能够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绣品,并以此补贴家用,可见其刺绣技艺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特色。

结婚以后,李凤琴一边和丈夫耕种家中的田地,一边持续缝制绣品出售。有一年山区遭遇了干旱,颗粒无收,李凤琴和丈夫决定离开老家,前往银川打工,以谋求其他生计。打工的同时,李凤琴继续缝制鞋垫等绣品拿到商城出售,可惜销量并不如愿,李凤琴便放弃了以绣品补贴家用的念头。过了两年,李凤琴得知老家有人因为擅长刺绣而参加了庆阳香包节,对此颇为动心,重拾了对刺绣的信心。

李凤琴四处寻找关于刺绣的花样图案,终于在一本介绍古代花卉图案的书 中确定了自己想要的花样。李凤琴找人帮忙把书上的图案喷绘出来后,自己再 用复写纸把图案描到布料上,然后一针一线地绣制出来,这便是李凤琴刺绣代 表作《梅兰竹菊》的诞生。李凤琴和丈夫一致认为,这才是她真正能称得上“作 品”的处女作。从此以后,李凤琴又陆续绣制了《春夏秋冬》《昭君出塞》《八仙过海》等传统题材的作品,也创作了《万家乐》《欢度国庆》等当下时兴的刺绣作品。她还尝试在传统图案上加入新的元素,如太阳神岩画、中国柱、月亮门等,并缝制成香包挂件等用以参展和销售。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凤琴在电视上看到了宁夏刺绣名人赵桂琴的节目,几经辗转终于取得联系。当时已是刺绣名家的赵桂琴和李凤琴一见如故,二人互相帮衬绣制作品、一起参展站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赵桂琴的引荐,李凤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民俗文化活动,所绣的作品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称赞。在一次非遗展示活动中,李凤琴结识了宁夏的“口弦皇后”安宇歌,在安宇歌的鼓励下,李凤琴提交了申报银川市非遗传承人的申请,从此加入了刺绣非遗传承人的行列。

通过自身的刺绣技艺,李凤琴不仅为刺绣的推广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更是借此一次次实现着自身的人生价值。2008年,李凤琴绣制的《三八快乐》作品在西夏区手工艺术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李凤琴被认定为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李凤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在银川“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博览会上,李凤琴荣获优秀非遗项目奖;2017年获第六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及装备博览会“优秀旅游商品奖”。除此以外,李凤琴还参加了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以及西北五省区非遗博览会,向更多的人介绍和宣传刺绣。

2016年,李凤琴收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邀请,正式入驻影视城的民俗文化街,在这里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由于来者多是影视城的游客,李凤琴的创作重点都放在游客易携带、愿购买的小型文创绣品上,比如香包、袜子、挂件、头花等, 还有儿童的虎头帽、虎面肚兜等。李凤琴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当她琢磨刺绣技巧时,往往顾不上家里的事,一心就想着要绣出完美的图案。其中李凤琴最拿手的老虎,无论是虎头枕、老虎香包这样立体的绣品,还是威风凛凛的老虎挂画,李凤琴都手到擒来。特别是在虎年,这些老虎绣品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

如今,李凤琴还肩负着农村妇女刺绣技艺培训的工作。李凤琴认为,再简单的刺绣图案都需要两三个小时的久坐和专注,如果培训的内容不能变现,那么对这些农村妇女而言,时间和精力就浪费了。因此,李凤琴专挑一些好上手、有用处的布艺作品来教学员们缝制,希望她们的所学都能派上用场。李凤琴希望将来能有一个真正的刺绣培训基地,把自己的刺绣技艺手把手地教给学员们。在传承西北刺绣的同时,也能让这些人通过一技之长走上致富的道路。

(本文摘自《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银川卷》作者:武宇林 杜 丹 张 洁 马慧玲 图片为书内插图)

--> 2024-12-23 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凤琴: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4865.html 1 一针一线绣出无限美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