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申遗成功,让中国年成为世界性的民俗节日。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为此,记者采访了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张万静。
记者:如何看待年俗文化?
张万静: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是一种群众共同参与并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成果。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年节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年俗文化深深植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凝结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民族情感,优秀的年节民俗文化是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
记者:有资料显示,春节年俗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初始阶段。数千年来,年俗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张万静:千百年来,春节民俗文化在春节这一特定的节日时空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尤其是社火,从腊月排练到正月里的出游,贯穿节日始终,遍及城乡各地,是春节年俗活动的最强音符。
随着时代的进步,更需要向青少年传播传统年俗文化的魅力,让青少年充分了解到传统年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财富,自觉地热爱、保护和传承年俗文化。春节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内部的凝聚力、外部的亲和力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力等方面。春节期间,大家回家过年、走亲访友,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相同的习俗,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和传承年俗文化就是对春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在宁夏各地,分别有着怎样的年俗活动?
张万静:和全国多数省区一样,宁夏年俗活动开始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或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持续至正月十五,有些地方的庆祝活动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或二月二“龙抬头”后才算真正结束。
历史上,宁夏曾是我国移民迁徙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往来交融,至明清以后,宁夏逐渐形成以汉、回、蒙古、满族为主的民族地区。宁夏的建制也历经多次变迁,曾分属陕甘两省管辖。因此,春节民俗的起源及传承,不可避免地受到周边陕、甘地区的影响。多民族文化的融汇交流,使宁夏的年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特点等因素影响,春节年俗在宁夏北部平原地区、中部山川相连地区和南部山区分布与传承不尽相同。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近年来兴起了一些新的年节习俗,如灯节、自驾游、美食夜游等文旅活动。以中卫市为代表的中部山川相连地区,年俗活动呈现出持久、多样的特点,有放河灯、元宵灯等年节活动。地处宁夏南部的隆德县年俗活动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比较完整系统地保留着传统的年节习俗。如祭灶、灌蜡、接纸、坐年夜、迎喜神、打字、高台社火、马社火、社火游庄拜年、元宵节做荞面灯盏、二月二围仓、换龙衣等。
记者:新时代,宁夏庆祝春节的活动有了哪些变化?
张万静:在各民族团结共荣、文化交融的进程中,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也逐步进入到宁夏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各地呈现出回汉群众共度春节、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如平罗县宝丰镇就兴办起了社火队,当地回族群众成为社火队的主要参与者,每年春节期间都进行社火演出,连年不辍,在宁夏各地年俗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
近年来,自治区文旅厅深入挖掘宁夏各地的年俗内容,围绕文化艺术、公共服务、非遗保护、休闲消费、冰雪旅游、文博展览等方面,开发利用独具特色、丰富多彩、旅游功能强大的春节年俗旅游资源,打造横向一体、纵向贯通、各级联动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推动春节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文化“火”起来、非遗“潮”起来、城乡“热”起来、年味“浓”起来、市场“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