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瑞利
12月17日,推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三闸村设施农业区草莓大棚那略显沉重的棉制门帘,一股清新且带有甜意的空气迎面扑来,瞬间驱散了周身的寒意。步入大棚内,翠绿的植株上挂满了形态不一的草莓,小巧鲜红,令人垂涎三尺。种植户刘涛满怀欣喜地说:“我们种的草莓有奶油味、巧克力味,口感特别好,酸甜适中,果香味浓,深受市场欢迎。”除了种植户自家精心打理的温棚外,村集体温棚同样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贺兰山西路街道芦花村也积极探索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自主经营种植大棚3栋。“过去,我们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集体和个人的收入都比较薄弱。今年,反季节果蔬种植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让大家在寒冷的冬季里依然能靠新鲜蔬果增收。”芦花村党支部书记史志涛说。
食用菌培育园是贺兰山西路街道同阳新村的“明星园”,不仅为村民提供了60个工作岗位,还承担着村民脱贫致富、村集体增收的重任。走进食用菌培育园宁夏科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食用菌培养架映入眼帘,上面层层叠叠地摆放着菌包。“鹿角灵芝现在还未成熟,等成熟后我们加工、包装后进行销售,其经济价值较高,相信能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宁夏科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以来,该公司联合20户农户共同培育菌菇20万株,实现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
贺兰山西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与地域的限制,让各类果蔬四季常青,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新鲜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也为农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该街道将继续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把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禀赋变为发展优势,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综合利用集中育秧大棚,推动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带动当地群众鼓起“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