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 静) 12月16日,记者从红寺堡区教育局获悉,近年来,红寺堡区与区内外52所高校院所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推动教育资源、智库资源、发展资源“三源融合”,全力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赋能增效。
据介绍,红寺堡区围绕主导产业及教育、医疗等领域,以“高频次”对接拓宽校地交流合作,通过区委书记率高校引才团队、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以才联校”发挥在外人才桥梁作用、协同推进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等举措,红寺堡区已在联席会议上现场签约人才合作协议16个,与中国农业大学等近20家高校院所建立联系,改扩建人才公寓400余套,初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校地合作路径和人才保障体系。聚焦重点领域,以共建平台作为“高能级”载体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围绕初步建立以“六新六特六优+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已投入890万元支持引才单位建设人才载体,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宁夏滩羊实验示范站,联合宁夏大学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红寺堡区研究院),并建成宁夏葡萄酒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39个。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以顾问指导、挂职兼职、候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创新团队合作,推进校地人才联动、信息对接、资源共享。
在人才培育上,红寺堡区以“高规格”活动驱动校地协同育才。坚守“以用为本”,引进“新理念”、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基地”:联合清华大学、宁夏大学采用“小班额”教学、“长周期”培养、“点单式”授课形式,连续2年举办“求示大讲堂”49期;联合宁夏11所高校推行“红寺堡好物高校行”,组织1171支团队4174人构建直播矩阵;与上海六院等医疗院所共建跨区域医联体,与北师大共建学科教研工作室,成立城乡教研人才联盟等。并将持续深耕区域特色、抢抓政策机遇、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校地合作模式,着力建设具有红寺堡特色的绿色发展人才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