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静
手持语音答题器,偏远地区的学生不出教室就能联通国家智慧平台实现人机互动学习;全班40多名学生的作业,老师仅需一分钟就能完成批改……近年来,宁夏创新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构建“数字底座+公共平台+教育应用”数字化发展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场教与学的AI数字革命正在全区多所学校悄然上演。
数字化变革与日俱新
中卫市沙坡头区康乐燕宝学校校长贾海艇把教育数字化比喻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金钥匙”。这几年,学校通过数字化教学改革吸引了不少生源回流,学生既能通过在线互动课堂和城市学生“同上一堂课”,也能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学校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固原市第一中学学生马嘉怡用“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来形容数字化带给她的欣喜。从注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至今,她已经观看、收藏、关注了500多个资源,成为大家公认的平台学习“小达人”。“智慧教育平台让我如获至宝,天南地北的好资源‘一网打尽’,隔着屏幕就能和名师‘一对一’,在家也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嘉怡说。
从“实体教室、一师多生”到“虚实混融、人机协同”。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技术助学、场景导学、空间共学等形式,探索形成“三个课堂”逐级帮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人师机师双师共育、数据驱动因材施教等新型教学模式;普及智慧学伴、智慧作业、数字学校等应用,支持构建方案定制、智能导学、追踪检测、反馈辅导、巩固拓展的数字学习闭环,助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依托县级智慧教研中心,布局建设“1+22+N”智慧教研体系,一体推进区域教师发展、课程改革、学科教研和教育评价等,探索基于数据的教师精准研修和教学改进,切实以智慧教研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的春天里,宁夏处处是新机。获批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等国家级试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应用实践与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宁夏经验。
截至目前,宁夏超百万名中小学师生和上千所学校受益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师生减负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数字化应用直达“末梢”
日前,在固原市第三中学,一场与众不同的英语课正在进行,与传统英语教学不同的是,学生们手握语音答题器朗读单词或英语课文。
“好多学生可以一起背诵,每个人的掌握程度一目了然,节省了老师的大量时间。”固原市第三中学初中英语教研室组长杨瑞表示,凭借这套设备提供的智能语音评测技术,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英语发音是否标准,有效杜绝了口语教学中“哑巴英语”“方言英语”等现象出现。
课后数智作业系统的应用,再次把老师从大量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仅需手指轻轻一按,全班学生的作业就能在一分钟内批改完成。固原市第三中学数学教师虎星秀告诉记者,统计到的数据,让教师们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后,能及时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去辅导学生提高成绩。
这场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源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固原市的试点应用。2018年,教育部指定宁夏建设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区。2022年以来,固原市整合闽宁资金近千万,先后为固原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十一小学等十余所学校配备了AI听说课堂产品并开展常态化教学。
上平台、进空间、打开教学助手……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教师崔婧京的每一天工作都从智慧教育平台开始。从在线同步备课到远程互动授课,从一键智能组卷到分层布置作业,从精准分析学情到个性辅导答疑,平台的常态化应用让许多像崔婧京一样的教师实现了从“新手”到“胜任”的蜕变,也让数字化支撑的高质量教与学成为新常态。
“几年前,在校问老师、在家读课本就是学生学习的‘标准动作’;现在,一台平板、一个平台就能随时学习、让教学事半功倍。”崔婧京对未来充满希望,“数字化的翅膀不仅能让宁夏教育乘势腾飞,更能让大山深处的孩子向着未来展翅翱翔。”
如今,数字教育的种子在宁夏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数字化思维深入人心、数字化应用遍地开花、数字化改革势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