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滚钟口 笔架山及贺兰晴雪

张 嵩

贺兰山是宁夏西北部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界山,山势险峭,峰峦叠嶂,风光俊美。在山的两侧,历朝历代还留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因而贺兰山既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单在宁夏一侧就形成了北起拜寺口,南至三关口,南北长30多千米,东西宽4000米的贺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有三关口长城遗址、拜寺口双塔、滚钟口、苏峪口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等。其中,滚钟口也称“小滚钟口”,俗称小口子。山口三面环山,向东敞开,形似一尊横卧的巨钟,距其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如同钟内悬挂的钟锤,人称“钟铃山”,形神兼备的地貌特征,使“滚钟口”由此得名。这里东去银川市区30千米,地理位置优越,早在西夏初期,就被辟为避暑胜地,曾是西夏皇帝的行宫,民国时宁夏军阀马鸿逵也在此建有避暑山庄。在滚钟口内,有明清两代建造的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宇、楼阁群,庙庵台阁依山居险而建,布局有致,香火袅袅中又有几分幽静与俨然。清代幻闻禅师曾在此间寺中讲说妙谛并留有一首《过小滚钟口极乐庵绝句》:

石径沿溪树百重,松间明月丽樊笼。

寒涛日夜雷声吼,突出山前四五峰。

这首诗出自清代《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幻闻,清陕西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由陕西兴平延居海宝塔寺讲经禅师,著有佛学《要录》一卷。幻闻的这首绝句起句由“石径”溪流到树木“百重”,渲染了自然之美。山涧石径铺陈,清泉流淌,各种树木多达“百重”,层层叠叠,交相辉映;夜晚照在松间的月亮非常美丽,但滚钟口如同巨大的笼子一样把月亮困在了其中,不得自由;夜风劲吹,树木发出的响声似雷声轰鸣;贺兰山前突兀地现出四五座山峰,气势浑然。全诗看似描写滚钟口的风光景色,但细读之下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空寂的心境与夜间滚钟口的景象似乎要融为一体,互为表里。万事万物并不总是安静的,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发出“雷吼”,“禅”或许也会如此。

在滚钟口的群山之中,更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被称之为“笔架山”。上有望海亭,若遇天气晴好,攀上峰顶望去,铺向银川市区的景光便会渐次映入眼帘,让人有一种视野辽阔、胸襟无限之感奋。清代宁夏人赵熊飞(一作赵飞熊)作有一首《大悲阁望笔架山》的五言诗:

裹粮游层山,嵯峨登杰阁。

四围列翠屏,一泉溜幽壑。

骋情穷远目,览景寻真乐。

鸟声弦管奏,花态锦绣错。

仰观笔架山,三峰插寥廓。

何年巨灵辟,疑是鬼斧削。

我有笔生花,闲久将焉托。

愿置此山巅,常伴云霞烁。

这首诗也出自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赵熊飞,字谓占,清乾隆时的宁夏文人,具体事迹不详。大悲阁,滚钟口内的一处庙宇。此诗是作者站在大悲阁上眺望笔架山的感怀之作。作者自带干粮(裹粮)游览滚钟口,登临高阁,但见“四围列翠屏,一泉溜幽壑。”“鸟声弦管奏,花态锦绣错。”真乃“骋情”“览景”之地,正是纵目远望、寻找“真乐”之时。仰望笔架山,三峰并列,直插云天,不知何年为“巨神”所辟,疑是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作者最后感慨到:我有一支闲了很久的生花妙笔,没有托付之处,愿意搁置在这笔架山上,以常伴闪烁着五彩光芒的云霞。诗的结尾处联想异常丰富,极具浪漫色彩,思维广阔,意境深妙,其中或许也含有作者怀才不遇,空有“文笔”无处施展抱负就此寄寓自然的某种心愿。全诗遣词造句华而不艳,颇具文采。

滚钟口一年四季风景秀美,山间流泉淙淙,山腰林木浓郁,尤其是山巅白雪皑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宁夏古“八景”之一的“贺兰晴雪”之所在。明代陈宗大以《宁夏八景图》的图画形式,第一次描绘出了宁夏八景,其中“贺兰晴雪”名列第六。陈宗大是在宁夏轮流值守边关的一名军官,生平无考。在此之后,封藩宁夏的明庆王朱栴在其《西夏八景图诗序》中对“八景”作了调整,将“贺兰晴雪”列于首位,足见此景观在当时的壮美迤逦。到了清代除了《银川小志》提到宁夏八景有“贺兰晴雪”外,乾隆年间修编的《宁夏府志》对前代“八景”重新进行了确认,“贺兰晴雪”不再成为一景。究其原因,宁夏社科院编辑的《方志与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一书讲道:以前“民间有‘贺兰积雪六月天’的说法。过去外地人初来宁夏,常生有‘举目不望贺兰雪,错把银川当江南’的地域错觉。现在气温变暖,降雨量下降,‘贺兰晴雪’景象已鲜不多见。”其实,从清代开始“雪积在山,日照不融,山头常如披絮”的景象就已经开始淡化了。尽管如此,“贺兰晴雪”的文化影响一直还在延续,虽然今天仍能看到贺兰山顶的积雪,但壮美绮丽的程度已大不如前。“贺兰晴雪”作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当时文人对此吟咏的诗作很多,明《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等都录有“贺兰晴雪”的诗作,如明庆王朱旃的《贺兰晴雪》:

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嵝随。

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

桥松风偃蟠龙曲,怪石冰消卧虎危。

屹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邦畿。

明代流寓宁夏、曾任庆王府纪善的江苏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文士王逊的《贺兰晴雪》:

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

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白难融。

清光绚玉冲虚白,秀色拖岚映夕红。

胜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兴无穷。

明三山(今福建福州)人陈德武的《贺兰晴雪》:

六花飞罢净尘寰,豪富家翁做意悭。

满眼但知银世界,举头都是玉江山。

岩凝借雪风威里,眩曜争光日色间。

独有诗人怜短景,贺兰容易又青还。

以上三首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贺兰晴雪”的美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有关贺兰山壮美景象的文化资料。

滚钟口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这里不仅有前人留下的诗作,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传说以及大型建筑遗址之谜,需要进一步去探索、挖掘和整理。滚钟口的优美风光和神秘色彩蕴藏着深深的文化积淀,从阅读一首古诗开始,再慢慢对照阅读这里的风景,领略这里的人文,也许才会真正读懂一座山及其深刻的含义。

--> 2024-12-11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4383.html 1 滚钟口 笔架山及贺兰晴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