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勇攀“学术塔尖” 为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访上海交通大学农学与生物学院教授朱建国

本报记者 李 莹

现代基因工程不断发展进步,揭开了藏在畜牧养殖业中的许多“秘密”,在这一领域,有一位来自宁夏灵武的执着探路人——朱建国。

心怀崇高理想,朱建国先后在扬州大学、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或任教,通过一路艰辛探索与追寻,带着一支高素质学术人才队伍钻研基因工程技术,注重将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为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技术资源。

一路艰辛求学执着追逐“科研梦”

1980年至1984年,朱建国就读于宁夏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灵武市畜牧局兽医站当上了一名兽医师,主要为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防治牛羊的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期间,朱建国勤勤恳恳扎根一线,走村入户做好当地养殖动物防疫工作。

那些年,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990年,国家农业部等部委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朱建国撰写的关于布鲁氏菌病防控的文章被大会采用,并前往参会。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畜牧工作者的经验后,朱建国深受启发,渴望学习最前沿的先进技术,为推动畜牧兽医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1992年,他考入扬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就读细胞工程抗体专业。毕业后到河南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既钻研学术科学理论,也研究最新科技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应用。

在校期间,朱建国利用所学解决了许多畜牧养殖难题,真正推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年,河南鹤壁市的一个养猪场受疫病侵扰,当时场里1万头猪只剩下一半,场长找到朱建国求救。了解情况后,朱建国入驻养猪场提供技术指导,一年后,该场起死回生,养猪量再次恢复到1万头左右。

为了在科研领域继续深造,1998年,朱建国考入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攻读博士,并在完成学业后应聘至上海交通大学农学与生物学院任教,获得了硕士生导师资格,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追逐自己的“科研梦”。

开启单链抗体“科研之旅”

“农业要实现跨越,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在朱建国看来只有知不足方能图自强。

2007年,他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全面深入学习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并在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潜心研究。

2008年回国后,朱建国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研究员,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建起独立的实验室。随后,他带领一批精英学者开启研究单链抗体之“旅”,特别针对奶牛乳腺炎、仔猪腹泻病毒开展长期研究。

“奶牛乳腺炎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般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治疗易使患病奶牛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而且导致牛奶产量低、质量差,损害奶农经济收益。”朱建国说。

针对奶牛乳腺炎多发特点,朱建国和团队研究生产单链抗体替代抗生素治疗。他介绍,相较抗生素治疗,单链抗体具有分子量小、可对原始抗体进行分子改造等优势,进入动物体内后,很容易到达微生物所在组织区域,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并将其清除。

一系列创新成果“出炉”引起了学界的更多期待。朱建国深感站在高校科研平台上,一定要拥有超前眼光、宽阔胸襟和坚强定力,需要在深耕科研的同时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对单链抗体注射方式进行改良,将无针注射器贴近动物身体结构给药,使动物在无痛无感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减小对身体的损伤。”朱建国说。

从基层工作站走到高校,朱建国找到了更好服务农业发展的理想平台,在这里,他躬耕实验,推动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发展,孜孜不倦地在基因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形成奶牛乳腺炎单链抗体技术7项专利、仔猪腹泻病单链抗体技术6项专利。

帮助宁夏农户和

养殖基地排忧解难

近年来,宁夏大力发展“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奶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朱建国多次回到家乡,积极与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在全区各县(区)开展单链抗体技术的实验示范应用。

“一年总要回去五六趟。”从上海到宁夏,朱建国团队经常是飞机一落地就奔赴各奶牛场查看情况,与养殖户、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宣讲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示范指导。三年来,团队为宁夏1000多头奶牛治愈了乳腺炎。

2020年,安替奔达(宁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宁夏,朱建国任技术总负责人,深入开展单链抗体的技术研发应用、成果转化。

宁夏贺兰县的一个奶牛场因下雨导致环境潮湿、脏乱,20多头正在泌乳期的奶牛患上乳腺炎,朱建国团队得知情况后,带着从上海制备的抗体赶赴奶牛场,治疗后稳定了奶牛病情,及时为奶牛场挽回了损失。

在开展科技研发时,朱建国团队以效果为导向,在宁夏开展了创新示范试验,与银川市科技局、招商局的合作项目正积极推进,帮助区内大型养牛场解决了实际问题。“看到自己所研究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服务到家乡养殖业发展中,我感到非常高兴。”朱建国说。从长远发展谋划,目前公司将实验室迁至江苏扬州,借助长三角先进技术优势和申请国家相关创新基金支持的有利条件,将把最新理念和技术引入宁夏,助力农户和养殖基地排忧解难。

如今,朱建国已经从上海交通大学的岗位上退休,但仍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余热,推动基因工程研究成果落地,在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展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 2024-12-11 ——访上海交通大学农学与生物学院教授朱建国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4363.html 1 勇攀“学术塔尖” 为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