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王耿:支援三线建设 难忘激情岁月

本报记者 韩瑞利

“热爱党,听党指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一切服从党的分配。”家住西夏区玫瑰园小区的84岁老党员王耿,66年前来到西北,支援三线建设。在艰苦的峥嵘岁月里,他凭借着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建设者们用实干和拼搏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故事。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王耿的坚定信念。

1958年,18岁的王耿时任上海市普陀区新会路办事处片区团总支书记,多次报名申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组织考虑到王耿是家中独子,他的申请屡屡被拒。越是被阻挡,越是坚定了王耿心中的信念。在最后一批名单中王耿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顿时热泪盈眶……

1958年6月,王耿和800多名同伴背上行囊,告别父母,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踏上了去往宁夏的火车,经过7天7夜的不间歇前进,终于到达宁夏中卫。

“到了中卫已是深夜,没有住宿的地方大家就席地而睡,第二天清晨,看到一望无边的荒滩,无比震惊。”王耿回忆道。随后,大家坐上大卡车来到银川,看到小小的银川城,有些人很失落,而王耿却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情。“我们有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勇敢坚强,别看宁夏一穷二白,定能建设成‘人间天堂’。”王耿说。

经过短暂休整,王耿得知被分配到固原亚麻纺织厂,因为建厂需要技术工人,王耿被派往哈尔滨培训学习先进技术,一去就是1年多。1960年,从哈尔滨学习归来后,王耿很快参与到固原亚麻纺织厂的建设中,为了试生产,他们在窑洞式的仓库里开始安装纺织设备。这些热血青年硬是在当时固原严重缺水缺电,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生产出粗制的亚麻布。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该厂停建“下马”。

1962年,王耿来到了银川毛纺织厂,在纺纱车间当代班长,专门负责车间生产工作。1966年,银川亚麻纺织厂开始筹建,王耿被调到该厂,在厂工作11年中,安装过英国的大型联合梳麻机、并条机、粗纱机和细纱机等设备,先后任纺纱车间主任、设备动力科长兼党支部书记。1977年,王耿调到银川第二毛纺织厂筹建处任副主任,从工厂的初步设计到厂房建成,他担任全厂设备安装总指挥。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安装了一台从日本引进的全自动罐蒸机,解决了产品热定型问题。当时,银川二毛厂顺利建成并投产得到纺织部和自治区政府嘉奖。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王耿从毛头小子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和企业带头人。

全心全意投入银川涤纶厂建设

1982年9月,王耿调到银川涤纶厂,任筹建处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筹建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选址。”为了选到合适的位置,王耿带领团队经过多方奔走,最终将厂址确定在如今位于西夏区朔方路的801创意产业园区。

1983年12月14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1985年9月,经过两年开足马力建设,银川涤纶厂拔地而起。在高大的主厂房里,洁白的聚酯切片从32米高的自动送料系统飞泻而下进入主机设备,吐出缕缕银丝。当时银川涤纶厂是自治区“六五”期间重点工程之一,其试产期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均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一期工程在王耿和建设者们的共同付出下取得良好收益,王耿被任银川涤纶厂厂长,全面负责工作。

1985年12月,工厂正式开始二期工程施工建设,于1987年9月建成,试生产并取得一次投产成功,年产高速涤纶弹力丝能力达到2500吨。1988年,经过三期工程的建设,银川涤纶厂的总生产能力达到了7500吨,可以生产民用丝和高强度工业丝等多用途涤纶丝产品。

王耿在工厂改革和经营管理中实行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和最辛苦的车间主任待遇;建立计算机辅助系统和条形码管理技术,进行生产、管理、经营;在质量管理上实行全面管理方法,重视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开展厂院、厂所、厂校协作,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高档次的新产品,产品销售到全国17个省(区)。该厂1991年工业总产值为7676万元,利税总额1175万元,人均利税为12621元,曾获纺织工业部技术进步成绩显著奖、全国纺织工业双文明优秀企业和自治区一级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扎根宁夏大地 把宁夏作为第二故乡

长期高强度工作,王耿身体劳累成疾,2000年,王耿退休了,离开了重要工作岗位,但他一直关注着银川涤纶厂的发展。因为离家不远,他经常去那里走走看看,追忆往昔。

“工业遗址是极其独特而稀有的文化资源,不仅是工业产业发展的历史印记,更是城市发展进步的成果积淀。目前我区对工业遗址的保护意识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部分工业遗址被现代化建设湮灭。”王耿希望尽力管好、用好工业遗址,积极弘扬工业遗址背后的工业精神,讲好工业故事,传承工业文化,真正让工业遗址“活起来”。

时光飞逝,王耿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宁夏,银川已成王耿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结婚生子,建设家园,他的孩子也扎根银川工作生活,儿女们在他的教诲下,立足各自工作岗位,为宁夏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

2017年,王耿家里出现变故,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去世,他情绪低落。邻居们得知情况后,经常到王耿家串门、聊天,帮助他走出情绪低谷。王耿很是感激,特意将家中备用钥匙放在老邻居处,欢迎他们经常上门做客。王耿感慨地说:“来宁夏近60年,亲眼看到、感受着这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支援三线建设,我们无怨无悔。”

--> 2024-12-06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4194.html 1 王耿:支援三线建设 难忘激情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