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文化铸魂滋养民心 幸福生活增色添彩

——海原县有力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非遗传承人进行皮影演出。

海原县刺绣产品。

海原县非遗项目“泥哇呜”深受群众喜爱。

▼海原县城风景如画。

精彩纷呈的迎新春文化活动。

中卫市“妈妈的家常菜”系列之“妈妈油香”美食大赛暨展销活动在海原县开展。

市民参观海原非遗榫卯作品。

海原县开展文物保护进校园活动。

本报记者 张红霞

一座座设施先进、服务细致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覆盖城乡;一场场歌舞表演、书画展览进农村、入学校;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民间文艺演出精彩不断……

海原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宁夏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海原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城乡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非遗传承与保护热潮涌动,海原大地处处流淌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展现着文化迸发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海原县用文化空间的“颜值”和“气质”,不断提高群众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体验值”: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守正创新、持之以恒,深化文物价值挖掘研究,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海原文物故事;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创新和转化并举,让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用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倾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谱写出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用心深挖细研 讲好讲“活”海原文物故事

走进巍峨秀美的南华山,感受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来到古老沧桑的西安州古城,追寻延续千年的历史印记;前往关桥堡会议旧址,踏寻传承红色基因的伟人足迹……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已发现文物遗址316处,新发现文物遗址180余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海原大地上,历史遗珍遗物无声胜有声,深情讲述着海原故事,永续着千年文脉。

日前,记者和海原县文物所所长马建东驱车来到距离海原县城几公里的“母亲山”南华山。行至山门处,会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随着冬季第一场雪的到来,山峦的轮廓在雪的覆盖下变得柔和而神秘。

在这里,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是自然的馈赠。“这里曾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新石器遗址89处,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也为研究北方现代人起源,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环境演变等问题提供了依据。”马建东说,南华山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停留在考古发掘上,更体现在对遗址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上,文物保护工作者通过建立保护区、设立解说牌和宣传牌,有效推进南华山文物保护。

保护修复让文物“活起来”,活化利用让文物“火起来”,南华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故事。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绿洲,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绿色水塔”和“天然氧吧”。近年来,海原县通过举办系列旅游主题活动,推出主题线路产品,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宁夏独特的自然资源。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尘封往事。

在海原县西安镇老城村“结义亭”内,竹叶诗碑静静坐落在这里。77岁的老城村村民吴玉虎是义务讲解员。每当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他都会如数家珍般讲起这段历史。“石碑正面很有创意,共有两竿劲竹,一丰一瘦,大家猛地一看是一幅墨竹图,但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上而下,竹叶全是汉字笔画,是一首诗。”吴玉虎边说边为参观的人揭秘: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该碑为阵亡将士所立。

在西安镇,还有西安州城历史遗迹。海原县通过对古城墙、古钱币和瓷器碎片等文物的搜集与研究,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物讲述历史,我们理应讲好、讲‘活’新时代的文物故事。”海原县文旅广电局局长周玉宁颇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海原县文物工作者一方面深入推动文物“活起来”,另一方面深化文物价值挖掘研究,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海原文物故事。

守护文化根脉 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

山花儿、剪纸、刺绣、曹氏武术、泥哇呜……这些丰富多样、具有浓郁色彩的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更多人熟知,也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到海原的非遗之美。

海原“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具有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粗犷豪放等特色,最能表达和抒发人民的心声和情感。海原县现有花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人,李海军、王洪蕊、张娜等一批“花儿”歌手频频亮相各类舞台;中卫市级花儿传承人黄亚将花儿唱到了中央广播电视台《星光大道》《黄金100秒》《开门大吉》《越战越勇》……

海原“花儿”漫出了海原,漫上了北京,漫到了国外,《“花儿”飞出山窝窝》《七朵花》《花儿故乡》等舞台剧目多次获奖,并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提及海原非遗,必定绕不开海原刺绣。在海原县,刺绣剪纸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剪纸刺绣技艺几乎中老年妇女都会,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之乡”。

海原县千针绣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自治区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乔亚茹说:“我从小喜欢刺绣,那时就跟着妈妈学,不知不觉已走过三十载。”她的产品实现了创意多样化、需求个性化、生产订单化、销售市场化,每年带动上百人就业。

海原县的非遗文化不仅在保护中传承,更在创新中发展。“我们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在宁夏·非遗过大年’、秦腔展演周等形式进行传承保护。”海原县文化馆馆长王新林介绍,海原县持续推进“非遗+”研学、旅游,在中小学校开设海原花儿、魏氏皮影、泥哇呜演奏等特色课程,实现全县四分之三的学校非遗展演、体验全覆盖。

海原县还将非遗展演展示融入文化旅游节事,创新举办“非遗闹山城、欢乐过元宵”“粽香端午·乐享非遗”“寻味海原”美食节等非遗项目展演展示,鼓励非遗企业拓宽线上销售渠道,遴选特色产品上架“832”平台,海原剪纸、海原刺绣等非遗产品持续热销。

善美文化润城 让群众共享文化盛宴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近年来,海原县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使各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共享丰硕文化成果。

在海原县,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今年以来,海原县图书馆增加阅览席位,延长开放时间,配备饮水、无障碍等设施,增设志愿服务台,为群众阅读提供“点单”服务。

“我们以重点节日、节事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各项阅读推广,丰富阅读服务产品供给。”海原县图书馆副馆长周晓嵘介绍,今年以来,图书馆成功举办海原县“传诵经典·爱我中华”全民阅读活动、2024年青少年阅读冬令营结营仪式等诵读活动,经常性开展送书下乡、文化惠民图书流动展销、“爱心图书”漂流等,以丰富的渠道和方式推进阅读融入生活。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在海原县,文化惠民之风持续吹满全城,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奏响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大合唱”。

“贪心一时收彩礼,害了女儿害亲戚……高额彩礼要不得,要了就会出大错。”今年以来,由海原县花儿艺术演艺有限公司打造的音乐快板情景剧《高额彩礼要不得》在海原县各乡镇轮番上演,村民们赞不绝口,其中的有些词句大家已耳熟能详。

今年年初,自治区与再次打出治理高额彩礼“组合拳”,对高额彩礼进行“量化”治理。海原县花儿艺术演艺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创作《高价饭》《天价彩礼是个坑》《支书嫁女》等移风易俗节目,倡导村民践行“零彩礼”“低彩礼”。如今,在海原县,新人结婚彩礼显著降低,文明的婚嫁观念蔚然成风。

滴水显太阳。这只是海原县以文化人的一个缩影。海原县深入挖掘当地自然、历史、人文、经济等要素,充分将当地资源禀赋融入文化文艺活动,打造集文艺汇演、艺术展览、文化讲座、文创雅集等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以“花儿之乡·古韵海原”为形象品牌主题,精心组织开展百姓春晚、社火展演、“全民健身大拜年”篮球等迎新春系列文化活动;立足本地特色,推出“大地欢歌·相约四季”春夏季村晚、“大美南华·印象海原”摄影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海原县群众文化活动亮点纷呈,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绽放出海原人的文化自信;一道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带给群众更多的幸福感。

时代大潮随风起,文艺篇章日日新。将文艺融入生活,将文化融入肌理。如今的海原,更多人享受到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享受文化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文化建设,不仅成为海原宝贵的无形资源和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成为海原最靓丽的名片,正在沉淀为海原最珍贵的文明底蕴。 (本版图片由海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4-12-06 ——海原县有力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4135.html 1 文化铸魂滋养民心 幸福生活增色添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