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银川书院

张 嵩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书院”是朝廷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而儒学兴起,收生授学、研究文化、评论时政等集于一身的“书院”真正是从五代至北宋开始的。宁夏地处偏僻,一直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才有了早期的书院:养正书院(又名揆文书院)。到了清代,宁夏书院有了很大发展,各府州县几乎都建有书院,其中“银川书院”影响最大。据乾隆《银川小志》记载:“康熙年间,仿前明遗意,创立书院,旋废。乾隆十八年(1753年),宁夏太守赵本植,欲创立书院,条其意上之,大宪报可。爰鬻城西张氏屋,增修为银川书院。讲堂四舍,会课之馆,燕息之室咸备。继思无以供修脯,给膏火,何能持久?开新渠,宝丰二,裁县废地139亩,岁入租银(1599)石,永为书院廪饩。”这是当时银川书院草创时期的一个大致情况,此后历任知府都有修葺完善之举。民国二年(1913年)改办为朔方高等小学,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甘肃省立第八师范,民国七年(1918年)附设第五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在此办过宁夏中学、宁夏师范学校,故址在今银川市利民街与南熏街交汇处,即光华门所在的地方。银川书院的创设为宁夏地区的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宁夏古代及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

兴儒办学,开风气之先,银川书院创立之初,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作诗以贺,一时盛况空前。宁夏志书记载当时描写“银川书院落成”同题诗的就有陈国栋、王宋云、崔之灿、任岳宗、张均、张志显、王德荣、柳菼、王三杰以及稍后顾光旭的《银川书院诗》等。作者有官员,也有文人,以文人关注度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启蒙自觉意识,在古代是比较难得的。这些诗的体裁有绝句、律诗,也有古风,尤其是王宋云的诗作多达90句,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对“银川书院”的落成进行了称颂,辞藻华丽、用典颇多,五言起句,七言叙事,一气呵成,韵势豪迈。现选录几首律绝和顾光旭的《银川书院诗》,以窥书院落成时的景况及15年后顾光旭任宁夏知府时对银川书院的描述。

陈作栋《银川书院落成》:

宫墙数仞仰巍巍,一半山光透讲帏。

广厦修檐登大雅,鸣琴散帙有余晖。

香云阁里藏书富,带草阶前味道肥。

敢诩地灵人自杰,前修差喜愿无违。

这首诗出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作者陈作栋,宁夏(今银川)人。诗对书院的壮观极尽赞美,集中用了许多形容词“宫墙”“巍巍”“光透讲帏”“广厦”“大雅”“鸣琴散帙”,甚至“香云阁里藏书富,带草阶前味道肥”等等,大肆渲染,可见作者对书院的期许有多么大,目的就是要通过书院教育,进而助推宁夏“地灵人自杰”。

张志显《银川书院落成》:

穷经岂谓不如耕,蜀郡文翁仰令名。

雅化百年通紫塞,春风五马下银城。

倚楼岭色朝含秀,披阁河流夜有声。

试遣画工图仿佛,此间疑号小蓬瀛。

这首诗也出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作者张志显,宁夏(今银川)人。此诗开头两句即指出研究学问岂能不如耕田种地,这里的意思并没有看不起耕地的农人,只是表明“学问”的重要性,随之便以汉景帝时大兴办学之风的蜀郡太守卢江舒(字仲翁)为例,因其在任时重视教育,兴教为民,受人敬仰,来赞赏创建“银川书院”的宁夏知府赵本植。诗里还对书院落成以“雅化百年通紫塞,春风五马下银城”“试遣画工图仿佛,此间疑号小蓬瀛”的句式进行礼赞颂美,语言优雅、比喻贴切,对书院建成的兴奋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以上两首诗皆是祝贺和赞美“银川书院”的落成而写作,在文人的笔下很动情,毕竟书院新成是宁夏教育的一件大事,人们都充满着期待。下面这首诗则是书院建成10多年后主持进行重修的时任宁夏知府顾光旭所创作的《银川书院诗》:

天临狄塞河声落,城绕虚堂树色侵。

为对银川思锡麓,欲从西夏续东林。

可无大雅扶伦手,共此名山敬业心。

作者何人今未晚,吾侪当为惜分阴。

岩疆地辟开文苑,今日堂成锺旧名。

秦地著书周柱史,汉家说礼鲁诸生。

隔帘小草自春色,当径疏槐时鸟声。

师友百年风义在,半庭幽绿眼犹明。

治水定知由积石,修文先与访遗经。

缥缃满架耽幽讨,风雨登楼念典型。

洗砚远分星海渌,检书长对贺兰青。

源头识得从天落,好为陶熔到性灵。

这首诗同样出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作者顾光旭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宁夏知府,他上任后到书院“调研”,见书院已陈旧且地方狭小,遂决定增修扩建。据现存《银川书院碑记》记载:“此帮人士日盛,而此院之制,尚仍其旧,非所称乐育之意也。议扩而新之。”于是广其址、筑围墙、砌重门,并建“大雅堂”“岩渌堂”、藏书楼等,东西两则建有房舍百余间。书院增修完成后,顾光旭即题写《银川书院诗》以记。诗的体裁应是七言排律,共十二句,但前四句两韵与后八句八韵不在一个韵部,又有点古风诗转韵的情形。诗的内容重点在于对“书院”重修之后给予的高度“评价”:“岩疆地辟开文苑,今日堂成锺旧名。”通过追往忆昔,对照眼前,寄寓希望等一系列的描述中也隐含了他本人对“书院”扩建重修的功绩,作为时任宁夏知府,重视教育,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怎么说都不为过。官员心中能有教育的思想并付诸具体实施,在封建时代更是不易。顾光旭在宁夏任职时间不长便调往平凉,但颇有政绩,重视教育就是一个主要方面。另外,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书院,被主持此事的知府赵本植命名为“银川书院”,这也是宁夏府城第一次出现“银川”二字,具有历史性的纪念意义。

明清时期宁夏境内书院的开办,尤以银川书院为代表,开宁夏官办收生授学教育之先河,也使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得以结合,对宁夏本地学术思想的发展、本土人才的培养以及开启民智、推广文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为进一步增进各民族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起到了融合作用。

--> 2024-11-13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3139.html 1 银川书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