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 瑞
近日,自治区政协通过宁夏政协数字智能化平台提交《关于推进奶公牛发展》的社情民意信息,宁夏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将此件转办至承办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并反馈办理情况。
奶公牛作为奶牛养殖的副产物,在肉牛生产中占了很大比例,可极大程度替代传统肉牛饲养模式。自治区政协调研组在相关调研中了解到,自2020年,通过引进利垦牧业、瑞丰源等优质乳企,平罗县依托奶产业发展,奶公牛饲养已经成为地域优势,年饲养量在2万头左右,奶公牛占肉牛屠宰市场比例逐渐趋于稳定。
调研组表示,如今,奶公牛育肥已成为肉牛行业发展新的助推器,但目前仍存在肉牛养殖企业缺乏对奶公牛育肥的认识,以传统品种饲养为主,传统肉牛养殖场因急于求成与对荷斯坦奶公牛的认知误区,导致奶公牛育肥至650公斤便急于被屠宰,650公斤左右仅为其饱和体重的70%左右,从而导致了出栏膘情不佳及出肉率低等品种缺陷。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饲养人员理论和专业水平不高,大多奶公牛规模养殖企业难以做到疾病预防。区域品牌创建意识不强,在宣传与带动能力上,政府作用发挥不够,创建区域品牌需要投入资金宣传,养殖企业普遍不能负担此项经营支出。
自治区政协调研组建议,加大培训力度,培育产业发展,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增强对奶公牛饲养与育肥认识,组织奶公牛养殖企业开展定期观摩交流,探讨养殖技术,节约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接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打造奶公牛育肥试验基地。强化政府引导,培育特色牛源地,相关部门加强对奶牛场与奶公牛饲养基地的协调沟通,保证奶公牛牛源质量稳定,价格不高于市场价。培育平罗肉牛新名片,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加强职业教育,培育专业人才,在平罗职业教育中心开设动物营养、动物医学等课程。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担任讲师,县域内大型牧业兽医主管与相关奶牛技术人员担任定期特邀讲师,在校生定期到大型牧业进行学习实践与实操,培育一批懂理论,实践过硬的养殖业后备力量。
肉牛产业、牛奶产业是自治区“六特”产业之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将奶公牛商品化育肥作为牛肉生产的有效补充,鼓励引黄灌区依托奶牛优势资源发展奶公牛规模化育肥,在平罗、利通、灵武、永宁、沙坡头等县(区)奶牛养殖基地,培育了宁夏农垦、犇诚、乐牧高仁、同心农业、壹泰牧业等年育肥出栏奶公牛2000头以上的规模化标准化育肥场,全区年存栏育肥奶公牛约5万头,对促进“乳+肉”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社情民意信息所反映的问题,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区内外科研、技术推广团队实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开展奶公牛高效育肥、日粮配方调配、优质肉牛生产、豆粕减量替代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解决技术制约。实施节本增效科技示范,全面推广犊牛培育、奶公犊直线育肥、全混合日粮饲养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奶公牛养殖技术水平。今年,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宁夏行”“肉牛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邀请国内行业通过入场培训、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加强绿色低碳肉牛养殖、肉牛饲料效率提升、非常规饲料资源利用等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场户技术水平,促进养殖降本增效。
在加强职业教育及培育专业人才方面,全区共有9所职业技术院校全部开设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禽生产技术等肉牛产业相关专业,在校师生规模近4000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研和技术人才保障。支持海原县、农垦集团联合科研院校、技术推广部门共建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宁夏肉牛产业学院等平台,与我区融侨丰霖、海原肉牛集团、大山牛农牧等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为提升企业生产水平,加快高素质农民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聚焦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相关县(区)依托奶业优质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奶牛肉牛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