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纳紫璇
在医院的手术室里,时间以秒计算,生命以心跳衡量。这里的医生,被称为生死线上的“战士”,他们用手术刀绘制生命的蓝图,用心电图机捕捉生命的律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主治医师何晓全从事危重病人急诊救治十余年间,用一次次坚守与执着在患者心跳停止的瞬间,重启生命的节拍;以专业的精神与冷静的判断,在患者呼吸微弱的时刻,守护着每一份脆弱的希望。
学海无涯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何晓全出生在中卫市海原县甘城乡(原固原市海原县甘城乡),在这座过去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小城里,他深深地意识到,想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除了学习别无选择。学习的种子从小便深深根植在何晓全心中,成为支撑他不断前行的力量。
在固原二中就读期间,何晓全和7名同学同住一间房,3个人挤在由两张床拼在一起的大通铺上,大家一同背书学习,共同进步。何晓全记得当时的教室里取暖只靠一个炉子,炉光微弱,却温暖着学子一颗颗求知若渴的心;夏日炎炎,教室里没有风扇,大家汗流浃背,依然专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那时大家对外界的了解很大程度来自书本和老师的讲解,我的高中班主任经常鼓励我树立学习信心,努力走出大山,给我带来了很大帮助。”毕业多年后,谈起当年学习经历,何晓全依然历历在目。“当年虽然辛苦,但现在想想,要是没有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我可能也不会有今天的收获。”何晓全说。
2002年,何晓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然而初到大学的喜悦很快被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冲散。看到自己用尽力气才能学懂的知识,很多同学在高中就已经掌握,何晓全没有气馁,“大学期间,我几乎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天不是在教室上课就是在图书馆埋头苦读,考试周更是不分昼夜。书本成了我最亲密的‘战友’,笔记记完一本又一本。”凭着不断刻苦钻研学习,何晓全弥补了学业上的不足,成绩开始也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后,何晓全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老年心血管内科专业,并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担任心内科主治医生。从一无所有的“放羊娃”,到奋战在生死线上的心内科医生,何晓全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踏实。
薪火相传 坚守医者初心
学医期间,最让何晓全难以忘怀的就是每一位老师、前辈对“医者仁心”的坚守。“在各个科室轮转期间,经常会碰到许多医术精湛的医生聚在一起,针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探讨会诊,有时为了查明病情、确定诊疗方案,熬夜加班、废寝忘食都是常态。”何晓全说。
医学前辈们治学严谨、全方位为患者考虑的态度让何晓全深受触动,也让他意识到成为一名医生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始终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
2018年,一名35岁的患者因胸痛来到医院急诊科就诊。在会诊中,何晓全发现患者有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便建议他住院治疗。然而正在患者排队取药时,心脏病突然发作。
“79、60、10……”患者心跳次数不断下降,现场情况十分危急。何晓全和急诊科医生轮流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与除颤,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的症状依然没有好转的趋势。“一般来说,两个小时是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极限了,但看着患者这么年轻,又了解到他还有一个3岁的小孩,我就无法放弃他。”在何晓全坚持下,又经过半个小时的抢救,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了下来。如今,患者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
从医十余年,每一次救死扶伤都让何晓全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也更加激发出他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起病快,发展迅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抢救时间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现在何晓全还担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绿色通道组长,通过为心肌梗死综合征等急诊胸痛患者提供快速治疗架起了一条生命与希望的“高速路”。
工作之余,何晓全还在各个平台线上对各类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救治进行科普,通过翔实的数据与生动的病例分享,让大家加深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与重视。
温暖传递
医心为民搭建“生命桥”
在城市打拼多年,家乡依然是何晓全梦想的起点,是不断追求医学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动力源泉。除了提高业务能力,如何能更好地回馈家乡一直是何晓全心中的牵挂。
每当遇到家乡的人前来就诊时,何晓全总是感到格外亲切,“有时我就会用家乡话详细解释治疗方案,把每一个术语都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接下来的治疗步骤,缓解他们的焦虑与不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何晓全说,诊疗结束后,他都会特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大家如果有疾病方面问题,随时可以联系他。遇到不在自己科室就诊的家乡人前来求助时,何晓全也积极为他们推荐医生,联系食宿,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在医院坐诊的日子里,何晓全会常常背着医疗箱,跟随团队深入社区乡间,为当地居民开展义诊服务。“义诊活动常常包括免费体检和疾病筛查,对于偏远地区群众及早发现疾病和及时诊疗至关重要。”何晓全发现,一些前来就诊的家乡人常常因前期症状没有得到重视而耽误了病情,他希望能有机会回到家乡进行义诊服务,为偏远地区的居民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贡献一份力量。
小时候,何晓全总觉得城市是遥不可及的星辰;如今,家乡却成了难以触及的月亮。原本泥泞的乡间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一幢幢农家小院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地嵌入山川田园之中……每年回家何晓全都能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个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西海固深度贫困县,已不复存在。“现在老家附近还通了高速公路,路况也好了。”何晓全感慨道。
看到家乡越来越好的同时,何晓全也感受到基层乡镇医疗人才的短缺,未来他打算积极参与医院与宁夏的对口帮扶合作计划,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家乡人享受到更加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