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1968年出生于宁夏银川市,祖籍安徽歙县。其父1958年从部队转业支宁来到宁夏银川市,在当地公检法系统工作,直到退休。张向东作为家中四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少年时期回到歙县老家陪伴已经退休的爷爷安度晚年;也曾在擅长书法的外公身边帮其研墨,练习过一段时间的书法,接触过外公的一方荷叶形砚台,对之爱不释手,甚至梦想将来外公把这方砚台传给他。初次结识歙砚,就给童年的张向东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儿时的张向东对学校的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只上到初二。在新安江边长大的他感兴趣的是摸鱼捞虾。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能够利用修补渔船的桐油、生石灰,将山上的树根做成根雕假山,还会把江边的田螺粘到一起,制作高塔,有着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985年,张向东十八岁时,被父亲接回银川参加工作。在橡胶厂工作四年后,终因不满足于平稳安逸的工薪生活,又回到家乡歙县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此时,其妹因高考落榜,代替他陪伴爷爷,同时开了一家售卖歙砚的小店。就在张向东到店里帮助妹妹打理生意期间,他发现歙砚的销路很可观,也十分喜欢这些雕刻精致的砚台,便买了些雕刻工具,有空也试着刻一下。没想到妹妹大加赞赏,并介绍他跟随几位歙砚雕刻师父学艺,从此他走上了砚台雕刻的人生之路。1991年,他回到银川完婚,之后又回到歙县,孜孜不倦地继续学习与探索歙砚的各种雕刻技艺。1992年以来,他曾经师从歙砚雕刻大师方建成等学习砚台雕刻技艺,博采众长,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歙砚中的山水、人物、动物、景物等雕刻方法及其构图设计理念。他在歙县一学就是十一年,还开了歙砚销售店铺,自产自销,运营顺畅,得心应手。
然而,2001年,为了和家人团聚,张向东还是选择了回银川发展,他转让了在歙县辛苦开设的店铺,结束了两地奔波的生活,再次回到宁夏银川,开始了砚台雕刻创业的新征途。一开始,由于资金缺乏,只能租赁鼓楼商场某摊位的一个拐角,售卖自己雕刻的砚台。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张向东的砚台承袭了徽派砚台雕刻技法,并善于将歙砚的雕刻技法及意境构图与本地贺兰石优质而奇特的石料肌理有机结合,改变了贺兰砚原先缺乏山水写意、花鸟人物的创作模式,开创和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贺兰砚手工雕刻技法。而且,张向东雕刻的贺兰砚创作视野开阔,能够以画入砚、以诗入砚,追求意境。再加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砚台打磨技巧,他所制作的很多砚台技艺精良、独具匠心、造型美观、意境深邃,令人耳目一新,很多顾客慕名而来。张向东认为一方砚台,三分构思、四分雕刻、三分打磨,尤其重视打磨工序,追求尽善尽美。精湛的技艺让他赢得了口碑,也为他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他在宁夏贺兰砚制作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现如今,张向东有自己的贺兰砚工作室以及贺兰砚专卖店,并培养了4名得力徒弟,共同进行着贺兰砚的雕刻研制。
三十多年来,张向东潜心钻研歙砚及贺兰砚的技艺,深谙南北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并努力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作品有《竹林七贤》《山居》《事事如意》《海上生明月》《渔歌晚唱》《多子多福》《耕耘》《安居乐业》《梦在江南》等。诸多作品在各种展览中获得殊荣,并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其中,2003年创作雕刻的随形砚《连年有余》、2004年创作雕刻的贺兰石屏风《九旺百福图》赢得业界一致好评;2006年作品《山居》《平湖秋月》《金陵十二钗》在首届宁夏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张向东被评为宁夏工艺美术大师;《山水砚》荣获第三届中原艺术博览会金奖;2013年作品《新安揽胜》获得第一届宁夏创意大赛二等奖,后被南昌工学院收藏;作品《山水》荣获2014年“宁港杯”创意设计精品大赛最佳创意设计奖;作品《山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事事如意》被宁夏贺兰砚博物馆收藏;作品《西心探秋》被中国文房四宝精粹(深圳)博览馆永久收藏。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组成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授予张向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7年,张向东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他致力于中国名砚歙砚文化风格与贺兰砚雕琢艺术风格的相互借鉴融合,从而扩展了贺兰砚的载体及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贺兰砚的品种,使宁夏贺兰砚的艺术、实用、工艺、收藏价值都得以显著提升,影响和带动了贺兰砚制作技艺全新的创作方向,极大地提升了贺兰砚在全国砚台工艺美术领域的声望,为宁夏贺兰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向东现为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师,宁夏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正致力于贺兰砚雕刻优秀新人的培养与挖掘。
(本文摘自《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银川卷》作者:武宇林 杜 丹 张 洁 马慧玲 图片为书内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