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晚秋时节,天气渐冷,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理发馆内暖意融融。67岁的杨世荣和75岁的李荣之相约来到这里剪发。“头发长了有人理,衣服脏了有人洗,还有老饭桌提供午餐和晚餐,这样的日子很舒心。”杨世荣笑呵呵地说。
杨野河村有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938人,60岁以上人口177人,残疾人64人。2021年,针对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较多的现状,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协商的基础上,建成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施“杨野河式精气神”空巢老人立体照护文明实践服务项目,设置公益老饭桌、红色放映室、爱心洗衣房、爱心理发馆、文化活动室、残疾人康复站等,惠及全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
杨野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银贵说,项目由党员、毕业大学生等66人组成志愿服务队,采取“1+3+5”工作模式,即:通过月均1场强调仪式感的活动,精准满足空巢老人的情感关怀、生活照护和精神满足3类需要,开展聊天陪伴、上门清洁、形象打理、文化娱乐和社交互动5项服务,切实提振全村空巢老人的“精气神”,让外出务工的子女放心工作。
“爱心洗衣房和爱心理发馆1个月服务两次,其他活动室每天正常开放。”杨银贵介绍,公益老饭桌以非营利模式开展,为村上65岁以上且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现在平均每天到老饭桌吃饭的有14人。
“每逢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就更加热闹了,村干部、志愿者齐上阵,共同为老人包粽子、包饺子,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话家常,幸福和谐,其乐融融。”杨银贵说,杨野河村还成立了党员先锋、邻里守望相助、产业互助等6支志愿服务队,紧紧围绕政策宣传宣讲、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由党员率先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还结合“七彩假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演讲、趣味运动、手工制作等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为了常态化组织各乡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常态长效定制服务、志愿培训、服务监督、反馈循环四项工作机制,指导各村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情况和爱好,制定定向服务清单,提供定制化服务。定期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培训,教授沟通技巧、健康知识、文化活动组织等内容,提升专业水平,确保服务质量。”隆德县相关负责人说,志愿者不定期交叉走访服务对象,收集意见建议,商讨改进措施,强化服务监督,不断优化服务,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群众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