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见习记者 蔡睿晓
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是民政救助工作中的特定类型,需要社会、家庭及多个部门的关心关爱。
打造“寻亲服务”功能中心、“接领送返”服务中心、提供规范集中的照料服务……近年来,银川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救助站)不断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多渠道提高寻亲效率,以医疗定点合作联动多部门配合,积极探索救助服务提质增效机制。截至今年9月,该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及各类临时遇困人员500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71人次,照亮困难群体回家路。
互联网+寻亲 服务更高效
2023年9月,民警护送一名流浪老人来到救助站。经耐心询问,老人无法说出自己全名,无有效身份信息。
救助站启用了多种方法,在互联网媒体上发布信息,并通过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人脸识别等方式为老人寻亲。随后,救助站管理人员又为其采集DNA样本送到银川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进行对比,并联系金凤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进行人像比对。经过数十次努力,查清老人姓姚,是甘肃庆阳人。救助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庆阳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并核实姚某的身份。
2023年10月7日,姚某在3名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踏上回家之路。临走时,他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无法回到家乡。”
医疗定点部门联动 保障服务质量
“我们与自治区宁安医院、自治区民政厅民康医院2家公办精神病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由专业医疗人员对受助对象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经诊断受助人员非精神障碍患者、无法明确诊断或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提供后续救助服务。按照规定应当住院治疗的,配合办理住院手续,并负责期间费用。”救助站站长李风霞说。
2023年8月,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派出所民警护送一名女子到救助站求助。经了解,该女子在机场言行出格,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工作人员初步判断女子疑似精神异常,根据“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工作人员开具医疗救治单将女子送至自治区宁安医院住院救治。
经甄别,女子叫小华(化名),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到其父亲,对方称小华是他唯一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18年了。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来接女儿,希望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小华病情平稳后帮助小华返乡。工作人员带小华至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由主治医生根据小华病情为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2023年9月3日,救助站派3名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护送小华返乡。上车前买了小华喜欢吃的食品,悉心照顾小华饮食和服药。点点滴滴的关怀温暖着小华,她与工作人员一路有说有笑,还热情地邀请工作人员到她家做客。“女儿已经顺利到家了,太感谢你们了。”小华父亲见到女儿后,激动万分,第一时间打电话向救助管理站道谢。
截至目前,救助站已帮助9名像小华这样的患者康复出院,顺利护送返乡。
跨省送返 优化服务供给
“来救助站之前,怕大家嫌弃我,心里十分忐忑,担心我没钱不能顺利回家,但是你们用热情耐心的服务打消了我的顾虑,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日前,已返乡一年多的黑龙江籍人员马某回忆起过往,心中满是感慨。
2023年4月,马某在银川因突发脑出血导致偏瘫入院,出院时苦于没有亲属在旁且自身已无能力返乡后,十分着急。获悉情况后,救助站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派站内专职医务人员前往马某所在医院查看情况,同时由甄别工作人员联系马某户籍所在地救助管理机构双鸭山市救助管理站协商送返事宜。
为尽快帮助马某返乡,救助站特事特办,经请示银川市民政局同意后,抽调专人详细规划送返路线,安排5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护送。到达马某家乡后,当地民政部门人员表示将根据国家政策尽快为马某办理特困供养并妥善安置。
让异乡生活无着的人早日平安回到家乡是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最大愿望。“我们将加速推进全市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建设,以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为目标,聚力同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浓厚氛围。”李风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