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茜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救治救助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治理问题。
近年来,吴忠市残联不断夯实关爱服务体系,满足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依托托养机构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减轻残疾人的痛苦,解放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寄宿制托养服务 “托”起残疾人幸福生活
智力、精神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难走出家门。
为切实解决这类群体的特殊困难,在自治区残联、吴忠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吴忠卫尔康医院着力打造集医疗、工疗、农疗、娱疗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区首家精神残疾人寄宿制集中托养中心,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医康养”一体化的康复托养服务,帮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9月21日,记者走进吴忠卫尔康医院精神残疾人寄宿制集中托养中心,只见这里治疗室、活动室、康复室、休息室等一应俱全,房间温馨别致、干净整洁。
今年33岁的杨伟患有精神残疾,育有一女,父母年迈多病,因不规律服药导致病情多次复发,住进了托养中心。刚开始他因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存在自卑心理。托养中心的护理人员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帮他洗衣服、理发、修剪指甲等,还教他一些基本生活常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顾,杨伟变得开朗起来,“我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恢复得也特别好,老师们也对我照顾得特别好,就像亲人一样。”杨伟说。
“我院目前有精神障碍患者160余人,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经过专业治疗、康复后回归了家庭,但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规律服药,精神障碍患者有其特殊性,面临着因出院后专业治疗、护理不到位,监护人看护不及时再次回到医院的问题。”吴忠卫尔康医院院长陈林介绍,为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就医条件,不断满足精神疾病的医疗服务需求,2022年投资了5000万元建设新院,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长期的康复和护理服务。目前,现有床位34张,已托养人数12人,管理服务团队以精神科医生护士为主导从业人员10人,服务团队根据托养人员情况,为托养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制定作息安排。
夸张的构图、奇妙的线条、和谐的配色……走进绘画教室,几位特别的“艺术家”,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妙趣横生、极具冲击力的作品。绘画课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项,托养中心设有康复训练室、文体娱乐室、阅览室、职业技能培训室、食堂等功能区域,为残疾人平时休闲活动、康复训练提供足够的空间,丰富残疾人的休闲娱乐生活。
“在这里,每天还会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康复训练,让他们可以很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吴忠卫尔康医院工作人员陈易坤说,这里配备公寓式独立设施、每个房间配备了空调等生活设施,给托养人员提供舒适安逸的托养服务环境,还有专业的服务。
据了解,吴忠市现有就业年龄重度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人7409人,占全市残疾人总人数的13.9%。截至目前,全市共托养残疾人2943名,已建成残疾人托养中心6所,通过寄宿制托养残疾人184人,实现了市、县两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全覆盖。
“一对一”邻里守望
让残疾人共享爱的阳光
对于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来说,照料护理工作是最大的难题。如何破解?吴忠市残联推出的“守望情”困难重度残疾人邻里照护服务项目给出了新答案:让轻度残疾人对重度残疾人开展“一对一”邻里照护服务,既实现轻度残疾人增收,又为重度残疾人和他的家庭解困。
“前段时间我生病了,家里没人做饭、打扫卫生,幸亏小马到家里帮我,不然这一大家子人可怎么办!”日前,家住利通区上桥镇中华村A区的马桂香说。
马桂香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身体虚弱。“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原本生活幸福,但大儿子马贺峰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致残后,生活全变了。”马桂香说,20年前,大儿子在修理电动三轮车时被管钳击穿左眼,虽然做手术保住了性命,但由此导致重度残疾,儿媳和孙女也是智力残疾人,孙子年幼,老伴身体不好,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全由马桂香照料,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今年7月,家住中华村C区,与马桂香家一墙之隔的肢体四级残疾人马玉萍和她签订了“一对一”邻里照护服务协议,每隔几天,马玉萍都会到马桂香家帮忙做家务,吴忠市残联每月给她补助500元。“我们是邻居,即使不签这个协议,看到她家有困难,我也会伸手帮一把。”马玉萍告诉记者。
“作为政府和残疾人‘桥梁’与‘纽带’的各级残联组织,更要将温暖送到残疾人心中。‘守望情’邻里照护服务项目主要锁定困难残疾人群中一户多残、以老养残、脱贫不稳定户,给予他们帮助。”吴忠市残联理事长杨学礼表示。
为践行“诉有人听、难有人帮、事有人办”的助残理念,吴忠市残联筹措资金60万元,组织实施由轻度残疾人为重度精神、智力、肢体残疾人提供“一对一”“菜单式”的“守望情”邻里照护服务试点项目,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助医助行、家居清洁、心理关怀等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已有95对轻、重度残疾人结成照护对子,实现了“轻度残疾人有收入”和“重度残疾人有照护”的双赢,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残疾人的心坎上。
精耕细作
为残疾人就业铺就“幸福路”
2023年,宁夏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残疾人量身打造了一个属于我区残疾人自己的手工艺品牌——“不尤手作”。
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为依托,以社区残疾人就业创业为技能培训延伸,通过订单销售模式,将残疾人作品销售到周边县区,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找到增收致富的出路。在吴忠市、青铜峡市设立“青峡绣女”手工坊,通过“学校+基地+培训+妇女+订单”的模式,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为青铜峡市及周边县市的家庭主妇、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成功带动千余名妇女、残疾人等实现就业创业。
“这是我们‘不尤手作’工作室创作的《蝴蝶》等微钩系列文创产品,它是建立在钩编基础针法之上的微钩技巧,使用工具更加精细,难度更高,工艺已从实用性跨越到欣赏性。”青铜峡市政协委员、“不尤手作”工作室编织非遗传承人李秋梅告诉记者,微钩文创产品《蝴蝶》也获得了中国驻日内瓦大使馆的订单,并受到赞誉。
青铜峡市探索“托养+康复+培训+辅助型就业+文化旅游”工作模式,依托“青峡绣女”开设编结、书法、美甲、调饮、掐丝画、刺绣、串珠等技能培训课程,通过订单回收和跳蚤市场展销,让作品变商品、才艺变受益。青铜峡市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成立于2016年12月,带动了青铜峡黄河楼社区、南苑社区等特殊群体就业。
“我们协会的员工,从开始月收入二十几元到现在月收入达到500元至1200元,还有员工月收入可以达到2000多元。”李秋梅告诉记者,中阿博览会期间,残疾人制作的手作礼品袋意外热销,订单不断,为当地特殊群体就业增收、奔向更好的生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利通区“尚之学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创新推出“3+N”模式,通过改扩建设立了日间照料室、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美丽工坊等多个功能室,解决了34名残疾人就业。今年4月,利通区尚之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再生资源回收文明实践积分兑换点,创新推出扶残助残资源回收积分兑换公益项目。通过资源回收,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既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又增强了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
吴忠市残联积极探索将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纳入残疾人寄宿托养服务体系,持续增强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总结“守望情”项目试点经验,逐步推广实施“一对一”邻里照护服务项目,确保有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托养照护服务”。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常态化开展托养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不断增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吴忠贡献残联力量、展现残联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