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丽莎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这首《松花江上》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领我观看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第一次听到,我立即被那优美凝重的旋律所吸引、震慑。更加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我看到了母亲眼睛里满含的泪水!当时母亲轻轻地在我耳边说:“孩子,这首歌的作者是你姥爷,他的名字叫张寒晖。”后来我才知道,张寒晖是母亲的四叔,由于母亲的父母早亡,于是年龄幼小孤苦无依的母亲便跟随张寒晖生活并由他抚养长大。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派遣张寒晖到西安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姥爷把年龄尚小的母亲也带在身边,并经常给她讲解革命道理和进步思想,后来又鼓励母亲走上革命道路。母亲还回忆了当年姥爷创作《松花江上》时,奋笔疾书,夜不能寐,并将谱写成的初稿教给母亲,然后让母亲一遍又一遍地唱给他听,以便姥爷反复揣摩推敲和修改。母亲还将珍藏的姥爷照片拿给我看,照片上的姥爷身穿棉布长衫,瘦削清癯的脸庞,显得很儒雅。眼镜后面,一双深邃睿智又善良的眼睛令我至今难忘。
抚今追昔,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昌盛的今天,更加思念这些革命的先驱前辈。通过翻阅查找资料,满怀着崇敬之情,穿过一百多年的时空岁月,循着历史的足迹,努力的走近他,姥爷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清晰伟岸。
张寒晖1902年出生在河北定州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早年在家乡读书,192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生致力于用音乐和戏剧创作宣传号召抗日救国。历任中共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等职。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在当时的解放区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松花江上》这首脍炙人口传诵近百年的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这首极富号召力的名作,奏响了激励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号角,曾回荡在燃遍抗日烽火的中华大地上,它唱出了千百万离乡背井的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是一首浸透着屈辱哀愁的悲歌,更是一首鼓舞着广大爱国同胞与侵略者顽强抗争的壮歌。张寒晖把这首歌教给学生和民众们学唱,然后,他带领着民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巷中去演唱。当时这首歌并没有出版,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的感染着爱国志士和广大中华儿女,人人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的山河上空到处飘荡着这悲壮的旋律。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当时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们为安全起见勿去临潼,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眼含热泪,沉痛的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你们!”
周恩来总理在处理西安事变时,已经注意并学会了《松花江上》。抗战开始后,周总理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对东北军、西北军将领开展深入的统战工作,会议结束时,周总理站起身来,亲自指挥与会军官将士合唱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发起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热泪盈眶,群情激奋举起拳头喊出共同的心声:“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1942年5月,张寒晖参加了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他认真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生活开展创作,他日夜兼程的谱写着一首首革命歌曲,他的窑洞里总是闪烁着油灯的光辉,时而传出谱曲的歌声和一阵阵的咳嗽声。在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姥爷已积劳成疾。他短暂的一生里,共创作了70多首催人奋进的抗战歌曲。
1946年3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正是才华横溢的时光,却英年早逝。风雨潇潇,雾气蒙蒙,一根燃尽自己的蜡烛熄灭了。这位待人宽厚、谦逊和善、平易近人的音乐家,在延安的窑洞里,在抗日的疾风暴雨中,用自己一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诚之心,谱写出了不朽的乐章。他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给后人留下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哀痛。伴着《松花江上》的悲壮乐曲,战友和乡亲们将他安葬在延安宝塔山南麓,当时有战友为送别和纪念他,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诗留存至今:“春暖寒晖下夕烟,松花江水流潺潺,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令人欣慰的是,在姥爷的有生之年看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后人为了铭记和缅怀这位为民族抗战作出伟大贡献的人民音乐家,在他工作战斗过的陕西师大附中校园里,为他树立了一座肃穆的雕像。在他的故乡河北定州市设有张寒晖纪念馆,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化广场。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经周恩来总理提议,采用了张寒晖谱写的《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两首歌曲。
由于姥爷的教育与引领,母亲于1937年投奔延安参加了革命,与我的父亲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 经历了严酷考验。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安排他们在国家民委工作。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受党组织派遣,我们举家搬迁到宁夏工作。我的父母为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回想父母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起姥爷的事迹,教育我们要传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遗志和高贵的思想品质,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贡献力量。到了我们这一代 ,我也满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前辈的英雄事迹讲给儿孙们听。满怀深情的追忆敬爱的革命前辈,回味聆听他留下的经典巨作,令孩子们更加倍感亲切,倍受鼓舞!这饱含激情的优美旋律激励着我们后人,不忘初心,勿忘国耻,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进!
2024年6月5日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