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宁夏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不仅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更是记载古今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宁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民间剪纸传统,特别是农村地区女性,从小就接触剪纸。她们用精美灵动的民间剪纸装饰窗户,装点日常生活。每逢节日、婚礼、乔迁等喜庆之时,都少不了红彤彤的剪纸来做装饰点缀。宁夏女性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巧妙地结合在剪纸构思上,并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愿寄托在剪刀与纸张之中。小巧的民间剪纸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宁夏女性的审美与智慧。洪秀梅便是一位勤劳质朴、心灵手巧又深爱剪纸的宁夏女性,她是宁夏民间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洪秀梅,1953年出生在宁夏泾源县白面镇余家村。在她的家乡,很多女性都会在农闲时聚在一起,信手拿起剪刀和红纸,随心所欲地剪一些花样图案,或用作刺绣图样,或用作窗花,将剪纸作为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在洪秀梅记忆中,奶奶、姑姑总是坐在炕上,手持剪刀和红纸,在说笑声中,一朵花、一棵树便在她们手中绽放、生长,让她羡慕不已。神奇的剪纸在洪秀梅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种子。
洪秀梅家中有兄弟姐妹12人,在她上小学三年级时,为了帮助母亲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不得不辍学回家干活。有一次她和姑姑的女儿一起玩耍时,偶然看到姑姑技艺高超的剪纸作品,洪秀梅喜爱得不得了,端详如何下剪,忍不住跃跃欲试。但当时姑姑洪林英觉得洪秀梅年纪太小,并没有教授她剪纸技法,反而不让她再动剪刀。然而,出于由衷的热爱与执着,剪纸已经在洪秀梅心中生根发芽。她就等姑姑剪纸时,在一旁默默地观看学习。剪刀与红纸虽不在她的手中,可剪纸方法及技艺却刻进她的脑海。终于在她14岁时,姑姑正式教她学习剪纸。她最初的剪纸纹样都取材于农家田园生活,地里种的大白菜、水萝卜,庭院里养的大公鸡,都是她的剪纸对象。从简单的图案入手,到自己能独立完成一幅幅作品,洪秀梅一头扎进了剪纸世界,硬是把家传的剪纸技艺学到手。有一年,在乡村集市上,她剪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得到了村民赞赏,让她对剪纸更是充满信心。她这一剪,就是50多年,再也没停下手中的剪刀。
洪秀梅对剪纸有着与生俱来的悟性和灵气,爱琢磨,勤动脑,加上刻苦用心,很快便剪得有模有样,得到周围人们的喜欢和认可。农家的生活忙碌而清苦,但再苦再累,洪秀梅始终割舍不下剪纸。白天没时间,她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剪纸,常常会不知不觉一剪就是一夜。有时为了省下灯油钱,她就借着月光剪。久而久之,剪纸成了洪秀梅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如她所言:“喜欢,心里老装着,感觉干啥都没有剪纸好……”有了剪纸的陪伴,再苦的日子也能酿出甘甜。在那个艰苦年代,小小的剪纸,不仅是洪秀梅的精神食粮,还会给她带来些许经济收益及收获喜悦。她有时会应邀为村里结婚的人家或工厂剪窗花卖钱,积少成多,每年卖剪纸的收入,成为洪秀梅一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洪秀梅的家乡泾源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常年气温较低,气候阴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早年当地群众的生活十分贫苦。为此,几十年前,自治区政府实施了南部山区贫困地区群众的搬迁政策。1985年,在洪秀梅32岁那年,她家和乡亲们一起,从泾源县白面镇余家村搬迁到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泾华村,开始了新农村的创业征程。近年来,又搬迁到居民小区,洪秀梅把在家乡练就的剪纸技艺也带到了新的环境,无论多么忙碌,都要抽空剪上一阵。2004年的一天,外出打工的洪秀梅听说当地文化部门要搞非遗展览,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就风风火火地赶到政府大院报名。可工作人员看着这位匆忙赶来的妇女,质疑她:“就这么个人能干啥?”然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洪秀梅说:“你不要把我小看了。”她自信满满地当场要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转眼间剪出了生动传神的剪纸作品,顿时技惊四座。从此她和她的剪纸进入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视线。随后,她获得了参加银川市玉皇阁非遗展演的机会。会场上,质朴的洪秀梅和她的一幅幅生动、极具乡土气息的剪纸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洪秀梅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小到花鸟鱼虫,大到节庆、自然美景等,内容多样、造型别致、风格古朴,既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粗犷,又具南方剪纸的细腻生动。她在构图方面颇有天赋,剪纸时不用提前描画图样,擅长脱稿剪纸,无论是电视上的画面,还是身边的场景,只要看过一遍,就胸有成竹,通过她那灵巧的剪刀,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剪纸图案跃然呈现。洪秀梅出生在腊月,故格外喜欢剪梅花作品,如《梅花朵朵》《蜡梅与喜鹊》《梅花雄鸡》等。这些年来她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有《梅兰竹菊》《怒放的菊花》《金鸡报晓》《蝶恋花》《五福图》《孔雀东南飞》《猛虎生威》《黄河水车》《奥运2008》《塞上江南》等。2005年,洪秀梅的作品荣获兴泾镇首届剪纸类作品二等奖;2008年其作品获西夏区“迎奥运迎大庆 颂四德倡清廉”大型书画展三等奖。
2010年,洪秀梅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剪纸技艺的传承,洪秀梅不遗余力。她积极参加有关剪纸的宣传与展示活动,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剪纸魅力,关注、喜爱进而尝试剪纸。她还在银川六中、兴泾回中开设了剪纸课程,将剪纸文化带进校园,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握剪刀的姿势、纸质的选择、折纸的技巧、纹样的描画等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洪秀梅作为非遗剪纸传承人,她热心鼓励未能考入大学的当地女孩子前来学习剪纸技艺,积极思考剪纸创新的传播途径,期待开设剪纸专题培训班,希望通过为结婚新人剪制合影等相关剪纸图案,让民间剪纸更好地装饰美化人民群众生活。
(本文摘自《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银川卷》作者:武宇林 杜 丹 张 洁 马慧玲 图片为书内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