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人才工作载体是人才聚集、产业转型、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可以实现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作用发挥,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卫市全面落实“聚才兴业”十项行动计划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强人才工作载体建设,全方位、多渠道集聚各类人才,全面推进中卫市人才生态持续优化向好。
中卫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黄凤丽,入选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不仅在业务发展、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还利用自己所学,下沉带动了部分二级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中卫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给我足够的信心大展身手。”黄凤丽说,市医院建成了国家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收治患者1500多例,拓展了多个内分泌亚专业,新成立风湿免疫专业,满足了中卫地区患者的就医需求,提高了患者规范化管理水平。
中卫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专家带培的优势,不断探索立足实际、符合区域创新发展需求的人才培育措施,实现“外引金凤凰、内培栋梁才”。其中,先后有34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从宁夏沙坡头生态保护院士工作站“孵化出壳”,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依托专家基地、人才小高地,培育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0名、本土专业技术人才300余名,培训特色农业实用人才5763人次,辐射带动33家大中型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技能人才6000余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扩能发展培养集聚了人才生力军。
“基地聘任的专家多次到公司指导珞珈二号卫星测控、长光41星测控任务,帮助公司熔炼团队、提升测控水平,促使公司一箭多星测控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宁夏卫星测控与定标专家服务基地综合管理中心主任白亚楠说,宁夏驭星属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获批自治区专家服务基地后,在自治区引进人才和行业特聘专家带动下,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人才快速成长,业务能力大幅提高,机械技术规范性、设计质量提升了档次。公司参赛团队还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二等奖,将代表宁夏参加国赛。
聚焦“六新六优六特+N”重点产业和“四新”相关领域,中卫市指导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平台载体。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沙坡头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宁枸杞(天仁)院士工作站2个,建设卫星测控与定标、沙漠旱作节水农业、奶牛养殖技术、有机苹果产业、富硒蔬菜产业、砂地金银花产业、海原县电商扶贫、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等专家服务基地15个,新建宏信科技信息技术、中化锂电池新材料等人才小高地5个、宁夏天元锰金属材料博士后工作站1家,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建设第一批中卫市“塞上名家工作室”8个、中卫市首席技师创新工作室3个,人才工作载体在帮助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攻克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卫市还聚焦各县(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布局人才载体建设平台。全市各类人才载体柔性引进秦大河、苏国辉、李德仁、钟南山、高福、杨正林、俞大鹏7名院士和220余名自治区内外高级职称专家,构建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德国夏洛蒂医科大学、中国农科院、天津科技大学等专家团队联系渠道,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科研攻关柔性引进专家团队20多个。在此基础上,中卫市承办全区人才工作载体培训班,搭建了区内95家人才载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专家柔性引进、人才培养合力。
中卫市人才工作载体建设注重科创成果“转化链”,多领域成果丰硕。建成自治区级枸杞种质资源库,为枸杞新品种的选育保存了300“种质芯片”,研发培育出“杞鑫1号”等枸杞新品种9个;制定富硒食品安全地方标准1项、标准化技术规程15项、产品标准11项;承担8项国家级重大专项和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中宁枸杞功效物质形成研究成果10余项;着力实现“院校地企”合作下的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发表SCI论文29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项、实用新型专利95项、软著2项、版权登记3项,开展科技研发和实用技术推广38项,有效破解基层农业种养殖技术难题100多个。截至目前,全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益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