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追寻红军战士祁延福的足迹

祁国平

堂伯祁延福与我同属一个家族,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他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和积极抗日的故事,脑海中有朦朦胧胧的印象。堂伯祁延福兄弟姐妹六个,兄弟四个取名“福贵清华”,即祁延福(“延”字是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在延安参加学习时由党组织所改)、祁彦贵、祁彦清、祁彦华。据老人讲,堂伯祁延福1936年12月在甘肃省镇原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杳无音讯,直到1952年12月才回到家乡。

1990年9月,我离开家乡先后在银川上学、工作、生活,很少在清明节回去扫墓。2009年清明,我与亲戚从银川回老家为祁延福扫墓,阅读碑文后才了解堂伯祁延福从事革命工作的经历。自此以后,我经常查阅相关资料,追寻他的足迹。

“红色种子”播撒心田 毅然投身革命工作

祁延福,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人,1920年10月24日出生于冯庄乡石沟村,1928年迁回杨坪村油坊组定居,祖辈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未能上学。1935年10月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进入彭阳县城阳乡长城塬,夜宿乔生魁家,播下了“红色种子”。10月9日,红军离开乔家渠向东北方向的孟塬、三岔行军。乔家渠离油坊组仅7公里,红军夜宿乔家渠的故事就此传播。祁延福耳濡目染,就想参加革命工作,因其年龄太小,遭到父母反对。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镇原县三岔,彭阳东北部纳入陕甘宁苏区,红十五军团在三岔马渠活动。10月,中共陕甘宁省委派出中共固原工作委员会,接管三岔,以三岔为根据地,开辟新区工作。祁延福经常行走在三岔、王洼、红河、麻子沟圈、杨坪一带,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为红军提供情报。1936年11月,祁延福趁去麻子沟圈买盐的机会,到镇原县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一军独二团。1937年2月,由西征红军改建的追击军。27日,中革军委命令组建援西军,司令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命令以红四军、红三十一军为援西军部队。随后,开赴陕西三原、泾阳整训。抗日战争爆发后,堂伯属八路军一二九师。9月,东渡黄河,进入晋南太岳山脉,奔赴抗日前线。此时,原红三十一军军长萧克任一二〇师副师长,祁延福未随一二九师到冀南,而是跟着原独二团由萧克带往晋北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在晋西北一带活动的宋时轮支队被调到平西,同邓华支队合并,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堂伯祁延福在十二支队三十四大队。同年6月,该纵队挺进冀东。7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挺进纵队配合下,连克昌平、延庆、兴隆县城,又攻占蓟县、平谷、遵化等县城,堂伯祁延福先后参加了上述战斗。10月,祁延福所在的第三十四大队从兴隆北撤到隆化县九神庙地区遭日军堵截,在战斗中英勇负伤,1939年初伤愈归队。同年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晋热察挺进军,祁延福在九团当战士,由萧克司令员率领在平西、冀东、平北一带与日军游击作战。1943年,晋热察挺进军归晋察冀军区,由聂荣臻司令员率领统一指挥,一直坚持到抗日胜利。

1945年3月,祁延福所在的冀察冀军区行进到涞水县后,因其伤残不能随军作战,于15日退伍安置于河北涞水县六区南款村(现其中口乡南款村),享受革命伤残军人待遇,参加当地生产建设。1952年11月回到家乡,1958年冬病故,终年39岁。

一千里路却走了70年

据老人说,祁延福被安置在南款村后,村里给他分了土地,后拜石老国夫妇为义父母,对他特别照顾。由于祁延福不识字,一直没有给家里写信,直到全国解放后,才给家里和宁夏固原县(现原州区)民政局写信,于1952年回到他的出生地。祁延福返回家乡后,一直惦念河北涞水县南款村石姓一家人的情谊,总想回去看看。

祁延福一生未婚,堂二伯祁彦贵三子祁文章为其养子。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党中央十分关心抗战老兵的生活,在彭阳县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时任彭阳县政协主席杨忠考证其生平,彭阳县副县长杨正武撰文,县民政局、水利局,城阳乡党委和政府等单位大力支持,为祁延福树碑立传,修缮陵园,并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祁文章及其侄子祁义章、祁连章等一直想去河北拜访石姓一家人,无奈当时经济条件落后,信息不畅,未能前去拜访。改革开放后,祁文章等家人生活逐渐改观,一直寻找石姓一家人却未果。

2021年4月,受祁义章、祁连章、祁文章等家人委托,我按照堂伯革命军人残废证上的信息,给河北涞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写了一封信,寻找石姓一家人,很快就收到了石姓一家人的来电,我们家族人十分高兴,决定在建党百年之际拜访石姓一家人。

2021年7月15日,堂哥祁义章、祁连章及堂弟祁久章一行驾车从银川出发,我从辽宁省辽阳市坐火车出发,前往涞水县拜访石姓一家人,追寻祁延福的足迹。在河北廊坊市火车站,前来接我的是从北京赶来的石瑞雪夫妇。石瑞雪说(石玉川三子),涞水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接到我的信件后,立即转给涞水县其中口乡政府,并把我的信件转到南款村,村支书经过走访,联系到他,他立即给我打电话。一路上,石瑞雪夫妇给我讲解涞水县的风貌。进入涞水县,天气正好下着小雨,远处峰峦叠嶂,十分迷人。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南款村。

“记的,记的,甘肃祁延福,是我的干哥”。90岁的石玉堂激动地说。我们一行给石玉堂夫妇赠送了一副写有“恩重如山 情深似海”的锦旗、一本《宁夏祁氏族谱》(载有祁延福事迹)、一幅《陋室铭》书法作品,并送上了慰问金。

石老国夫妇育有两子一女,长子石玉川(已故),次子石玉堂,一女石玉梅。“祁延福一别70年,没想到你们还记得我们。”石玉堂说,祁延福来到他家时,他才13岁,一直跟着祁延福在家种地、挑水等,听祁延福讲抗日时的故事,关系一直相处得很好。当时政府给石老国家里还安置了两位红军战士,一位是山西人,一位记不清是哪里人了,这两位红军战士在解放后返回了原籍,再无任何联系。1946年,石玉堂的父亲石老国去世,家里由母亲王平(已故)和大哥石玉川照顾。石玉堂的母亲王平视祁延福为亲生儿子一样,十分关照。石玉堂说,他的哥哥和妹妹一直把祁延福叫大哥。

我们一行参观了石老国夫妇、祁延福旧居,瞻仰了石老国夫妇、石玉川遗像。因堂伯祁延福唯有残疾证上的照片且十分模糊,石玉堂忆起家里有祁延福的照片,说他想祁延福的时候还经常拿出来看看,后来因为搬迁,照片放在哪里记不清了。在石玉堂夫妇旧居,我们希望能找到祁延福的照片,可惜翻遍所有镜框,最终未能找到(2005年,家人根据祁延福退伍证上模糊的照片,进行了模拟画像)。

我一直想追寻堂伯祁延福在涞水县一带参加抗日的细节。石玉堂说,他小的时候,经常有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涞水县南款村,属于太行山东麓北端,山大沟深,全是石头山,老百姓居住在山底下,顺着河沟开采几分土地,种玉米等,条件十分艰苦。后来,当地政府给祁延福分了几分土地,盖了简易的房子,在那里参加生产建设并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祁延福一心想回老家看望亲人。石玉堂母亲挽留祁延福在这里成家立业,无奈祁延福思乡之情浓厚、念亲之恩殷切,最终选择了返回故里。石玉川原是一名教师,后调到涞水县民政局工作,帮助祁延福联系到家乡。石玉堂说,告别当天,他母亲一直送祁延福走了30多公里。

堂伯祁延福的一生,是对党忠诚、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一生,我们永远怀念他!

注:参阅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下册)《八路军》《八路军抗战纪实》《华北烽火》(上下册)《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纪实》《八路军一一九师征战纪实》《八路军一二〇师征战纪实》

(作者系宁夏彭阳人,现供职西北轴承有限公司)

--> 2024-09-30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1501.html 1 追寻红军战士祁延福的足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