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睿晓
一支烙画笔,一个葫芦,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记者走进石嘴山市陶家大院文化馆,彩色的墙画美轮美奂、花草树木交相辉映,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我跟陶老师学习了三十多年的葫芦烙画,不但充实了我的生活,还增加了收入,前几天我卖出去一个葫芦,收入了800块钱。”大武口区荣景社区居民郭会玲和潮湖村村民杨玲正认真地刻画葫芦,像郭会玲、杨玲这样通过和陶瑞珍学习葫芦烙画增收致富的群众不在少数。
陶瑞珍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刻)画代表性传承人,13岁跟着爷爷学习葫芦烙画。经过不断学习、摸索,她创新性地在作品中充分融入山水人物、诗词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最后创作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葫芦烙画作品。让她下定决心将葫芦烙画创作当作事业是在2012年。
那年,她带着自己的剪纸和葫芦烙画作品受邀参加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展览,没想到几天的展销下来,200个葫芦烙画竟然赚了2万元。自己喜爱、擅长的技艺还能产生如此大的经济效益,使陶瑞珍产生了一个想法,将葫芦烙画产业化带动周边群众致富。于是,她回到潮湖村,发动附近各族待业居民种葫芦,并教授他们种植技巧和烙画技艺。
2013年6月,陶瑞珍投资成立石嘴山市潮湖瑞宝工艺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推行“法人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常年面向残疾人、失地农民、下岗职工等各族群众开展葫芦烫画、葫芦刻画、手工剪纸培训,年培训人员近900人。同时,建立葫芦种植基地,引进优选葫芦新品种,推广人工范制、人工勒扎等新技术,打造出一批精品葫芦文创产品,带动周边居民就业创业,推动百姓致富增收。
目前,我们葫芦基地种植面积达80余亩,带动周边280余名群众参与种植,年产3万只葫芦,产值达200多万元,种植户经济效益增收2万余元。
在一处原木色木质长廊下,一棵棵葫芦苗正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墙面上以“彩绘新衣”为主题的田园村落故事与村庄的自然景色相融,绘就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油画。据了解,为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赏山水田园画卷,在交流交往中增进彼此感情,陶瑞珍出资打造了一座集葫芦、桃花、非遗、农家乐等多元素为一体的陶渊明文化体验园,一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为百姓增收拓宽了渠道。此外,还成立了“石榴籽”工作室,定期开展“书香润泽清明季,诵读千古陶渊明”主题乡村诵读会、“书香+非遗”暨葫芦烙画上的典籍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非遗和乡村振兴是双向赋能的,非遗经济价值挖掘得越好,非遗发展得越好,它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也会更加明显。我将继续做好葫芦烙画,让它‘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来帮助更多的百姓增收致富。”陶瑞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