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单 瑞
“台灯和书桌椅上有我喜欢的图案,我特别喜欢这个小屋。”一放学,同心县预旺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余强哼着欢快的歌曲回到“希望小屋”,准备写作业。
今年3月,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带领调研组深入同心县慰问困难群体,了解到余强为孤儿,肢体四级残疾,现和年迈的奶奶共住。由于家庭收入拮据,孩子没有独立的书房,心心念念想要一间光线明亮、书桌椅齐备的“希望小屋”。共青团同心县委迅速跟进,走访余强家庭,在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后,于6月对余强家进行“希望小屋”改造,所需改造资金1万元由同心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筹措。2024秋季学期开学,“希望小屋”已投入使用。
为解决特殊困难残疾人的急难愁盼,中宁县残联在入户排查困难重度残疾人过程中,了解到太阳梁乡南塘村一户残疾人家庭因母亲精神残疾,父亲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家里仅靠社会救助过日子,孩子无独立居住和学习环境。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县残联积极协调团县委,争取相关项目资金为孩子打造了一间“希望小屋”,配备了必要的生活学习用品,改善了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为办好自治区“青少年小实事”,自治区团委、宁夏青基会于2022年在全区发起“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作为“希望工程”的重要延伸和转型升级的突破方向,项目关心关爱全区6岁至14岁的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包括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孤儿、见义勇为人员和烈士的未成年子女等,依托原有住房,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坚持“一户一策、一屋一档”,购置男、女生专用的学习用具和生活家具,为孩子们打造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334个“希望小屋”,配备“希望书桌”798套。
一张1.2米的粉色木质床,粉色书桌,还配备了台灯、靠背椅……不久前,8岁的灵武市郝家桥小学三年级学生丽丽惊喜地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小屋”。屋里还新增了独属于丽丽的学习用具和生活家具。此前,丽丽和家人挤住在一间屋内,设施简陋,没有书桌,写作业时她只能趴在炕头,距离电视机也很近,不仅伤眼睛还难免受到干扰。“有了这间小屋,我非常开心。我一定会珍惜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对我的关爱。”她说。
“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受助儿童因为有了‘希望小屋’变得更自信了。”团宁夏区委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存博参与了“希望小屋”的建设、验收、捐赠等工作。他介绍,通过持续推广“希望小屋”,密切联系了各级残联、妇联及社会公益组织力量,将物质帮扶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高质量落实了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计划,我区将在2年内改造、建设1000个“希望小屋”,不断提升残疾人、困难家庭青少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