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明清两个朝代在宁夏境内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记录了数百年间宁夏这块土地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城乡生活、民俗民风、历史变迁等方面情况。诗词虽是个人的抒怀之作,但与时代紧密相关,大到重要事件,小至个人经历都在其中。阅读这些诗词作品,感觉就是在阅读宁夏的历史及其文化。诗词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地方史料,让我们的目光溯及更远更深,并能够感受或触摸到看似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甚至可以窥视到封建时代大小官员们的“下乡调研”“工作出行”等情况,这从他们留存下来的许多有关“道中”的诗作就能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所谓“道中”,其实就是在路途之中所作的诗而冠以什么什么道中,多用于诗的题目。如明代王弘的《灵州道中》、马中锡的《石沟道中》《灵州道中》、冯清的《盐池道中》《沙井道中》《萌城道中》《石沟道中》、马文升的《秦陇道中》,清代黄恩赐的《河南道中》《石空道中》《永兴道中》、顾光旭的《中卫道中口占》《芦塘道中》、林秉正的《林皋道中口占》等等。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这些诗作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官员,他们往往在“视察”或“调研”的途中诗兴大发,记录了其所见所闻。上面大部分诗作已经在之前的文章或多或少作了介绍,这里重点解读一下黄恩赐的《河南道中》(两首)、《石空道中》《永兴道中》和林秉正的《林皋道中口占》五首诗作。
《河南道中》
一
处处园林叶半黄,萧疏杨柳淡秋光。
数声啼鸟炊烟晚,薄暮轻车过永康。
二
小凉襟袖起微风,杨柳叶疏雁下空。
尽扫白云秋色里,青山一段画图中。
以上两首诗选自清《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卷十“艺文编·铭诗”。所谓“河南”,因中卫段黄河是东西流向,中卫人习惯上说起当地方位,一般将黄河以南称“河南”,黄河以北称“河北”。《河南道中》的两首诗作主要描写中卫“河南”一带的秋日景象。第一首诗写的是深秋时节,作者车行“道中”,“林叶半黄”“杨柳萧疏”“炊烟”“薄暮”,看见的是秋景与乡下暮霭交汇在一起的情形,五色斑驳,安闲幽静,一种仿佛处于初始状态的感觉,没有任何的喧哗与嘈杂,只有那个时代的沉寂。“永康”,即今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位于“河南”。第二首诗更是纯风景的描写,截取一段“画图”,自然明快,一读便知其意。
《石空道中》
策骑日欲斜,巢树噪双鹊。
前林柳色中,参差见城郭。
这首诗也是选自《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卷十“艺文编·铭诗”。“石空”即今中宁县石空镇,因镇西北双龙山下有唐代石空寺石窟而得名。石空处在古代宁夏与兰州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有着重要的军事和交通地位。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此筑有营堡,属宁夏中卫辖属。清乾隆三年(1738年)城圯,八年复建,有守备驻防。这首诗是五绝,表明作者策马行于“道中”,日已西斜,鹊归树巢,柳色明暗中依稀可见堡城。诗写得很轻快,但一路风尘想必还是很辛苦。
《永兴道中》
春水欲平堤,堤杨叶未齐。
人家烟树外,流水小桥西。
诗选自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永兴,现在是中宁县余丁乡所属的一个村,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修筑有永兴堡,为中卫下辖的黄河两岸十八堡之一。当年黄恩赐经此“道中”留下一首小诗,将春天堤岸、烟树人家、小桥流水“绘”入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中,让人感觉到乡村的清新、质朴、悠然,极具“镜头感”。
《林皋道中口占》
驱马林皋道,山河势连接。
浮云临水净,浇叶信风偏。
雁阵喧晴日,霜花淡远天。
谁家新酿熟,击鼓庆丰年。
这首诗也是出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林皋,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小坝镇林皋村,位于镇北6.5公里处。明代洪武初期在此设堡,以屯长林皋的名字命名。据当地史料记载,堡为约500×500米的方形城堡,有南北两座门,堡南有马王庙、牛王庙等,东北边有谷禄台庙(1957年因建公社礼堂缺少木料,便将庙拆除建了礼堂)。林皋堡是西至灵武口古道必经之地。诗的作者胡秉正,字建中,清代宁夏(今银川)人,贡生。曾任甘肃庆阳环县训导,有才藻,工诗文。他的这首五律《林皋道上口占》应是描写他当年途经这条古道时的所见及感思。驱马行走在林皋道上,不远处的贺兰山与黄河气势相接,十分壮观;云朵漂浮,水流清净,树叶的变化就能够感到季节的风向;雁阵喧哗着即将南去,天高气朗,霜花“淡远”;时值秋天,正是田野收获后的丰收景象,不知谁家新酿的酒熟了散发着阵阵清香,传来击鼓的声音该是村里的人们在庆祝今年好收成。“口占”就是作诗不打草稿,随口而成。《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帝)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就是这个意思,也表明作诗或作文者才思敏捷。这首诗既有山河气势、气候物象的描绘,更有对乡村粮食丰收情景的抒写,有一种喜悦感洋溢在诗中,外在是旷野及田园的壮美、秀美,内在是诗人的真情与深情,两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生活尤其是乡村民间的关注。
行在“道中”,看着路旁的风光景致、山野乡村,即兴作诗既能记录沿途见闻,还能消解鞍马劳顿,这也是古代官员和文人的一种诗词创作方式,但这种“道中”诗或许更直观、更真实、更生动,毕竟“口占”的多,刻意作文字修饰的少。所以说,“道中”之诗,多是“贴近生活”之作,自有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