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巾帼建功有担当 巧手编织新生活

本报记者 梁 静

一双巧手,致富一家人;万双巧手,激发乡村振兴“她力量”。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数量日益庞大,特别是广大留守妇女群体,在生产生活中面临就业途径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

宁夏政协十分关注困境妇女就业,把开展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作为履职着力点,围绕困境妇女社会救助和帮扶,大兴调查研究,协调自治区妇联等政协参加单位,对全区困境妇女进行摸底梳理,多方助力困境妇女脱困致富。

“妇女能顶半边天”,如何让农村留守妇女、困境妇女发挥优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展示“她力量”,是宁夏妇联重点关注的课题。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强化就业优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宁夏妇联积极推动妇女手工产业发展,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技能培训、搭建平台,带动更多妇女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目前,全区共培育妇女手工创意工作室、巾帼创业就业基地77个,涉及剪纸、刺绣、编织、麻编、雕刻、葫芦烫画、牛羊皮工艺制作等种类,妇女手工业固定从业人员5600人,带动灵活就业1.6万人。

坚持市场导向

推动手工产品提档升级

“80”后乔雪,是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手工皮艺”第三代传承人,在宁夏妇联的协调帮助下,于2017年在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创建乔师傅手工皮艺扶贫车间。乔雪把目光投向乡村妇女,目的是想让困境妇女通过掌握一门传统手艺,完成手工匠人的身份转化,获得经济收益,激发创造力,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

“种了一辈子地,初学皮艺缝纫针法,感觉特别难,但乔雪一直鼓励我,我觉得必须全力以赴去学习。现在我也是个手艺人了,有了自己的一份收入。”第一批加入乔师傅手工皮艺扶贫车间的女工谭雪勤说。

目前,乔师傅手工皮艺扶贫车间累计培训困境妇女和残疾妇女2000余人次,带动和帮助当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如今,乔雪紧贴市场需求,研发出箱包、皮鞋、挂件等种类丰富的手工文创产品,出口到了全球13个国家及地区,年销售额达500万元。

西吉县非遗手工制作带头人赵继民,16年来潜心研究手工艺制品,从最初的手工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妇女手工编织实训基地,打通“实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销模式,不仅培养了一批熟练编织的妇女在公司参与生产,还向在家自由作业的妇女订单式收购作品,计件发放工资,带动了周边辖区300多名困境妇女共同创业增收。

“培训一周,学员基本可以上手钩织,一个学员平均每天完成20个至40个毛线钩织制品,熟练工平均每天赚30元至60元。”赵继民说。

近年来,自治区妇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导手工从业者契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找准手工制品市场定位,推动手工产品转型升级,使产品变为商品。加强手工能人与企业、市场的对接,推动小产品发展成大产业,让小作坊发展成为创业大舞台。

坚持能人示范

带动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是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增加妇女收入的重要途径。”据自治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妇联已先后挖掘培育47名妇女手工产业先进典型,并充分发挥典型手工能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城乡妇女转变观念居家灵活创业就业。

“青峡绣女”创始人李秋梅是自治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也是吴忠市、青铜峡市政协委员,她创办的工艺品编织公司在银川、吴忠、红寺堡区等地设分店10余家,先后带动3400余名城乡妇女成功就业、创业,每人月收入2000元左右。李秋梅还利用自己的委员会客室搭建群众“连心桥”,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提供手工编织就业岗位,带动残疾人和居家妇女创业增收。

宁夏刺绣非遗传承人施满义,发挥本土优势与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相结合,手工作品销往多个省市旅游景区,并一次性与四川一家企业单笔签订购销协议48万元,年产值达130万元。如今,她带着西吉县100多名农家绣娘成立了刺绣作坊,带动更多妇女就业。

兴庆区月牙湖乡虎海霞是非遗麻编手工坊负责人,作为乡村妇女致富带头人,从一人富到大家富,从刚开始的5人团队发展到如今的50多人,麻编技艺成为妇女姐妹增收致富的“铁饭碗”。从工坊成立到现在,订单就没有断过,部分麻编制品出口到国外。在非遗麻编手工坊稳定就业的村民们利用闲暇时间每人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移民妇女们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在带动妇女就业的同时,自治区妇联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母亲创业循环金”、闽宁协作资金1000余万元精准投放于手工技能培训,对有需求、有意愿的妇女手工艺人有计划进行重点培训,不断提高手工技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近3年来,累计培训2.1万人次,依托各级妇女手工协会举办妇女手工制品产业带头人、电商直播培训班,先后培训协会骨干会员和产业带头人300人次。对留守妇女、残疾妇女,还发挥手工制品带头人传帮带作用“送训上门”,解决她们难出门的问题。

坚持平台搭建

提高手工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动手工制品企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是自治区妇联提高妇女手工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方式。

“我们充分发挥妇联‘联’字优势,依托各级妇女手工协会从制作、生产到销售整合资源,形成了一批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样板。持续举办妇女手工赛事,引导妇女手工带头人参加各种展会展销,宣传展示我区妇女手工产品,吸引客商、拓展商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自治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

原州区先后在8个社区设立手工坊,吸收社区移民、失业、残疾等妇女群体,实现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妇女们“看着娃、钩着花、赚着钱、顾着家”。

“通过快手直播平台接收国外订单,我们与4家商贸公司合作开展手工毛线编织工艺品加工,目前带动5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手工坊月营业额80余万元。”原州区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负责人吴小玲说。手工坊还推广“互联网+手工”生产销售模式,培训了一批既能制作又能线上直播的“网络女达人”,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销售渠道。

“在妇联的助力下,我们与四川一家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协议,通过对口生产和加工,可实现3年1个亿的订单销售额。”彭阳县刘茹开创“茹家之绣”品牌,带动周边妇女掌握刺绣技能,通过手工产业推介会签订的购销协议,把彭阳绣品牌推向了更大的市场。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妇女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了幸福生活。自治区妇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争取资源,为更多妇女在手工行业增技能、提质量、强品牌、拓市场上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服务,激励带动更多妇女投身乡村振兴,为扎实推进我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巾帼力量。

--> 2024-09-26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1375.html 1 巾帼建功有担当 巧手编织新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