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 瑞
从走出校门的青涩到历经风雨的日趋成熟,回顾20多年的奋斗历程,山东创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总经理韩运彬始终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韧劲,生动诠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人员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完成了成长与蜕变。
贺兰山下走出的“矿山子弟”
《石炭井区志》中记述:1958年,国家为了保证酒泉钢铁公司对炼焦煤的需求,开始投资建设石炭井矿区。1960年组建石炭井矿务局,自此,各地的建设者来到这里,负担起石炭井地区各煤矿的开发任务。
韩运彬的祖辈和父辈也在其中。“1967年,我爷爷和父亲从东北迁到宁夏,就职于石炭井矿务局乌兰煤矿。”回忆当时,让韩运彬记忆深刻的便是,石炭井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从各地方奔赴而来的人,与宁夏本地人组成了石炭井特殊的人口体系。
在这里生活成长的记忆,让韩运彬难以忘怀。“平日里,矿上都很安静,大家就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上下学。农历新年就会很热闹,大家在市场买年货,回家炸油饼、炖肉、打扫卫生,条件好的家庭还会每人置办一身新衣服。”韩运彬说。在石炭井乌兰矿读完小学和初中,他转入平罗中学读高中,后来又考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就读于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自动化专业。
大学期间,韩运彬担任学生会主席,这段经历不仅充实了他的校园生活,还培养了他的沟通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及领导能力,增强了责任感。
对韩运彬来说,担任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者的经历是一次非常难得开拓视野的宝贵体验。“那届运动会在宁夏举办,比赛规模宏大、筹备工作细致,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当时,我和其他36名同学是转播服务领域的志愿者,与中央电视台转播工作组对接后,在内场协助央视摄影师搭建机位台、进行照明测试,排查临时设施安全隐患,全力保障摄影团队安全实时转播。”因表现优异,韩运彬也荣获“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杰出志愿者”及“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承办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说,这些经历不仅在大学生活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他今后的生活、学习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默默耕耘十余年完成成长蜕变
大学毕业后,意气风发的韩运彬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奋斗之旅。
2006年,他进入上海易珂昱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担任生产计划调度员。韩运彬总是利用休息日虚心向各位师傅求教、钻研各项技能。凭借着非凡的学习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不到一年,他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电梯等高端装备制造产品企业集团。2007年4月,在一次机缘巧合中韩运彬进入该公司,主要承担参与技术中心实验室组建任务。“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组建过程中,我们同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共同开发了电梯永磁同步曳引机及普通电机型式试验系统。”韩运彬说。在该系统二次改进开发时,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机械加工、电气控制、电机制造与测试等知识,克服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自行设计完成电梯曳引机鼓式制动器测试装置、按键寿命测试装置以及内部电控辅助试验系统设计与实施。
2009年,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投入重资组建欣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制造、销售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凭借着骨子里不甘平庸、迎难而上的这股子劲,韩运彬向公司董事长发送一份自荐信。韩运彬清晰地记得,当时集团公司董事长考察他时所提的几个问题,而他也因表现优异,先后被集团公司任命为该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
在韩运彬看来,工作中遇到任何人、经历的任何事都是量变的积累,在思想的指引和行动的催促下,可以质变出万千世界。只要持续努力,终有一天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从带队组建公司运营团队细化各部门科室工作流程到引进国外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再到自主生产、制造2兆瓦直驱型永磁风力发电机……在欣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岗位上,虽然韩运彬拥有足够的“守业”资本,但他却是一位不甘于现状的“闯”者。2024年初,他来到山东创曦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总经理一职。他说,不给自己设限,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才能创造出更多可能。
不断扩大宁商回归的
“朋友圈”
除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韩运彬还有另一重身份——浙江省宁夏商会理事、副秘书长。
韩运彬说,前不久,首届宁浙企业家经济协作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400多名在浙宁商和在宁浙商代表、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企业家等齐聚一堂交流探讨,让更多宁夏企业借鉴浙江发展经验和理念,让更多的浙江企业了解宁夏发展优势和商机,促进宁浙两地企业在产业对接、科技创新、市场营销、人才交流、乡村振兴等方面深入合作。
“‘回馈宁夏、反哺家乡’是浙江省宁夏商会永恒的主题和宗旨。这些年我经常在宁浙两地往返,也多次来到银川、吴忠、石嘴山等地,深感家乡这些年发展之快。”他表示,宁波与宁夏各地级市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方面合作前景广阔,他将号召更多宁夏籍企业家为家乡重点产业发展牵线搭桥、贡献力量。同时,身为云彬宁夏烩肉馆奉化万达店法人,自己会尽一己之力将宁夏的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名优特色“宁夏礼物”从“塞上江南”带到浙江大地,面向全国展示宁夏农优特产,扩大宁夏“六特”产业知名度。
“游子千里,根始终在家乡。”韩运彬认为,宁商回归,源于乡情,但不止于乡情,更在于政策、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今后,他将持续发力,整合会员企业力量,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加大宁浙两省交流力度,不断扩大宁商回归的“朋友圈”。